第五章 天津桥(1 / 2)

加入书签

天津桥已经修建完毕了,邵树德亲至现场参加典礼。

桥位于尚善坊北,横跨洛阳,直通皇城。居住在外城的官员们上朝,多半要经此桥,故非常重要。

尚善坊也是定鼎门东第一街的最后一坊了。该街计有六坊,即明教、宜人、淳化、安业、修文、尚善。

尚善坊也是达官贵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因为离皇城近,上朝方便。

到了此时,因为区位优势,依然是炙手可热的住宅区。

薛王业宅,本太平公主宅,重建后被邵树德赐予长女邵果儿,这是让亲生女儿都艳羡的豪宅。

右骁卫大将军阿史那忠宅,重建后赐予梁汉颙。

他们夫妇在尚善坊竟然有两座宅邸,可谓隆遇。

次女邵沐今年十七岁,马上要成婚了,也得了一座宅子,即武三思宅,正在建设中。

东都留守、都防御、都押衙兼都虞候、正议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张君之宅被赐给了北衙枢密使契苾璋,同样是重建的。

隋故大将军永康公李药王旧宅也在清理,打算建好后赐给高仁厚。

达官贵人的云集,以及庞大人口对商业运输的需求,使得天津桥的修建成为了重点工程。

事实上天津桥只是个统称。

洛水在此分为三股,中间是主河道,河面上架有石桥,曰“天津桥”。

北侧的分叉河道曰“黄道渠”,河面上的桥叫做“黄道桥”。

南侧的分叉河道曰“皇津渠”,河面上的桥叫做“皇津桥”。

三座桥统称天津桥,但其实是分三段修建的,河中央的沙洲之上还修建了凉亭,供行人休息。

在国朝初年,天津桥是洛阳著名景点之一,有“天津晓月”的说法。大桥两侧,商船泊满了码头。河岸之上来自各处的商人熙熙攘攘,店铺鳞次栉比,十分繁荣。

如今天津桥是花费大力气重建了,但两岸荒草萋萋,明显不如当年,还处于毁灭后的缓慢苏醒之中。

新天津桥为拱桥材料为石头、砖瓦、木料。

这座桥其实一年多前就开始设计了,之所以需要这么久,还是邵树德“多事”。

他要求将桥建得很高,桥拱变大,没有现成的样式可供参考,这让长安来的工匠们大伤脑筋。

而且,邵树德特别要求,一定要有“设计方案”,并呈递给他看。

造个桥要设计方案这种事,真的很少见到,至少工匠们闻所未闻。他们不会画图,不会写字,只知道干活,怎么办?

到最后,还是国子监参与了进来。双方一起设计,搞了一份方案出来。

不是邵树德特意为难他们,实在是他想推动工程建设领域的规范化、科学化。事先反复考证,确定设计方案。方案定下后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严格按照图纸来。

诚然,这样不是很方便。历来营建之时,都是这里搞搞,那里搞搞,最后凑合而成。甚至连上阳宫这种大工程,高宗朝修建时都没设计方案。长安存档的图籍,还是完工后画的画,既无尺寸大小,也没有用料多寡,合着就是一笔糊涂账。

邵树德在天津桥之事上索要设计方案,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一种规范化的行为方式。这是一种思想,一种规则,他想建立这种规则,想很久了。

去年下半年,设计方案终于正式出炉了。国子监的摩尼法师带着一帮学生,与工匠们通力合作,整了厚厚几摞图纸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国朝重要图籍,一般都是画的比较厚实的纸上。所用作图工具,也不是毛笔。

最常用的是土笔。这种笔又分两种,其一是用石墨之类的物质混入胶,搅拌之后搓成条,然后作画;其二是疑似天然颜料的土,固定在木质笔杆上作画。

土笔之后,还有芦管笔、竹锥笔之类的硬笔,蘸墨作画。

这些硬笔一般用在壁画、雕塑起稿时,还是很常见的。

设计方案出来后,邵树德又来“折磨”他们了,直接灵魂拷问:你凭甚么认为这种设计方案不会出问题?依据是什么?不能说以前都这样,我也这样,你要告诉我真正的原因。

摩尼法师还是很能打的,他从几何方面入手,讲受力。

他现在也知道分力、合力以及受力方向之类的概念了,讲得头头是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