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杨旭的烦恼(1 / 2)
九月的秋风,带着萧瑟之意,在盖州的大街小巷里徘徊。
阳光散落在街道,镀上细碎金芒。枝头秋叶稀疏,无关萧瑟,仅有暖意。颜色好似黄昏时的天色,渗出一抹白,宛如层层薄霜依附其上。
盖州城头,朱云裹紧了身上的裘皮大氅,扶着城垛而立,迎面而立的秋风有些凌冽,吹得他的身形略显孤寂。
九月二十三日,马上就要到“霜降”之时。
气肃而凝,露结为霜。
“呼,降温了。”朱云呼出一口哈气,进入九月下旬,辽东的深秋气温骤降,就好像已入初冬一般。
辽东的冬天,比起南边,总是来的有些早呀。
一眼望去,巍然耸立在盖州城北十里处的青石山,漫山遍野都是一片枯黄之色,不复往日的山青如岱,郁郁葱葱。
“这座青石山可真是盖州北方的屏障。”
目不转睛的看着这座巍然耸立的大山,朱云一眼就能看出这座山的重要战略价值。
明清时期的“辽东第一关“,青石关便修建于此。
青石山又名石城山,山上遗存的高句丽时代的山城遗址——建安城。
可惜的是辽国人却没有青石山修建关隘,不然朱云便可以借助关隘+天险,将金军挡在家门口外了。
朱云现在最想要的是什么?
除了人口,钱粮,兵马,盔甲,火药外,便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通俗点来说,就是点满防御,加血条,苟。
奈何时间不允许,毕竟他的地盘都是从金国身上啃下来的,还在金国腹地大闹一场,攻破金国五都之一,屠杀满城渤海世家大族,还顺带把东梁河以南给折腾的“数百里复无人烟”。
说句难听的话,朱云干的每一件事都是在金国面前各种作死,拉仇恨。
吴乞买可不是眼瞎,绝不会容忍这么个胆大包天的人在自己的地盘上蹦跶。
留给他种田的时间,取决于金国何时发兵和山海军的战斗力了。
各种烦心事先暂时放一边,这段时间也不是没有让人高兴的事情。
耀州和铁州,以及辽南四州的秋收已经落幕,根据各地送上的数据显示,此次秋收还算是一个丰收年,除去招募百姓的开销外,到手的秋粮约有七万余石,足够山海军再吃上个一年有余了。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山海军库房中大量的存粮让朱云终于不用为粮食而发愁,日后从山东招募流民也有底气了。
双手抱胸,朱云面露沉思之色,马上就要入冬了,也不知道后勤司那边的过冬物资准备的如何了。
冬衣问题还好说,他麾下的战兵,几乎人人手上都有一套胖袄,这种填装了棉花的御寒冬装,效果比起这个时代的皮袄可强多了。
其他诸如柴薪、煤炭、草料等生活取暖,喂牲口的物资,就必须组织人力就地取材了,毕竟朱云在辽阳府的海量缴获中,这类价值不大的东西少之又少。
还有要那些被迁徙到辽南的百姓,朱云要安置的百姓足足有三万多人,虽然复州和苏州一带被遗弃的城镇和村寨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人的居所问题,但是依然有不下数千人需要重新设置安置点,组织人手修建房屋。
快要入冬了,朱云必须保证治下这些人心为附的百姓都能住进屋舍,有衣穿,有饭吃,还有柴薪和煤炭可以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让他们明白只有在山海军的统治下才能活的像个人。
走下城头,朱云在亲兵的护卫下,漫步在刺骨的秋风横扫着一切,街道上遍布了枯黄的树叶。
虽然尚未入冬,但是原本热闹的街道今日也变得冷清了许多,过往路人都是行色匆匆的缩紧了身子,慌乱的行走在这并不宽敞的街道之上。
风一扬,飞沙便满地窜起,不小心就迷住了人眼,路过的行人也都大多低头急行,倒也少有人留意周遭之事。
揉着眼睛,朱云朝着奉国军节度使司府衙走去,心里却在盘算着另外一件事。
“算算日子,登州的秋赋也该入库了。”
朱云当日以屠城为威胁,强逼刁翚看好那些被强扣的皇室宗亲,并将登州六成的租税分给他。
六成的租税最多也不过万余贯铜钱和万余石米粮,相比朱云洗劫了辽阳府获得海量物资,实在是不值一提。
但这并不意味这朱云会愿意放弃这笔物资。
这本就是他应得的。
他既不是赵官家的子民,又不是什么精神好家人,更没有什么国际主义精神,自然不会无偿救人的。
该给钱,一分钱都不能少,这是原则问题!
等到十月份,朱云就把那些呆在苏州吃海鲜的皇室宗亲统统送回登州,顺便让孙平回来的时候,顺路将钱粮也给一并带上。
从登州一年的赋税中抽出六成来换回一堆亲王,皇子,嫔妃和帝姬,真的太值了!
这么多皇室宗亲被朱云给送回来,刁翚心里也会好受许多,到时候再在登州采买物资,招募流民也会方便很多的。
朱云向来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拿了登州百姓的民脂民膏,自然也会做点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