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第十四章(1 / 2)

加入书签

寅时,上书房。

众人皆已到齐,皇帝也被秦先生请到主位,他向下望了望个个低眉顺眼、大气都不敢出的孩子们,淡淡说道:“曜儿,你且上前来。”

明曜丝毫不觉意外,也不见半分紧张,应了一声后便利落地站起身来,施施然走到了大殿正中的位置。

他气度从容,即使沐浴在众多兄弟姊妹的目光之下,也依然镇定自若,大方地朝皇帝行礼道:“儿臣所治之经为《尚书》,请父皇提问。”

皇帝点了点头,也无须翻书,只略作思量便直接问道:“‘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你可知此句出自何处?”

短短十字,却要在《尚书》的古今共计五十余篇中搜寻而出——不仅是与明曜同治《书》的明暄倒抽冷气,就连站在皇帝身边的秦先生本人,都不由得微微皱起了眉头。

然而明曜却不显半分慌张,只思索了约莫三息的时间,便胸有成竹道:“禀父皇,此句应当出自《虞书》之中的《大禹谟》一章。”

《尚书》分为虞、夏、商、周四大部分,每个部分对应相应的朝代。《虞书》中记载的就是虞朝的事情。

不过……

明曜想了想,犹豫片刻,还是继续开口补充道:“并且,《大禹谟》这篇属于《古文尚书》之中,乃是晋人梅氏所献的伪篇。”

古往今来,《尚书》作为儒家五经之一,公认的作者一直是先秦诸子。

然而,由于秦时焚书坑儒、历朝战乱不休的缘故,《尚书》的原本、手抄本和口述本几度散失。直到东晋初年时,才由一位名唤梅赜的官员向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其中就包括二十五篇“伪作”古文尚书——即非先秦所著之篇目。

“哦?”

皇帝挑了挑眉,转头问秦先生:“你连这个都教过?”

后者摇了摇头,肃容否认道:“五皇子暂未学完《尚书》全本,所以微臣还不曾将‘伪作’之说教导于殿下。”

于是皇帝又转回明曜,兴味盎然道:“那曜儿是如何知晓的?”

“回禀父皇,”明曜的脸上油然浮现一丝自得,“二皇兄也曾治《尚书》,是他亲口教导给儿臣的。”

——二皇子明晖,与五皇子明曜都是婉贵妃所出,乃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噢,是,老二当年也治的是《书》,”皇帝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笑着感慨道,“朕两个月前命他去乾州办差,如今倒是也有一段时日了……”

宫中年岁稍长的皇子其实并不多。

先太子明晏是皇帝的嫡长子,七窍玲珑,温润如玉,有经天纬地之才。可惜虽福厚却命薄,于十六岁那年下江南时不幸遇刺客所害,护卫不及,就此薨逝。

二皇子明晖是婉贵妃的大儿子,如今已将近弱冠之年,要才华有才华,要远见有远见,几乎与当年的明晏所差无几,因而被许多人在暗地里视为储君的最佳人选。

至于三皇子殿下……

听到皇帝提起在外的二皇子,明昙垂下眼睛,在心底轻轻叹了口气。

三皇子明景亦是皇后顾缨所出,也是明昙的第二位嫡亲兄长。

当年,明景诞生之后,曾有无数人以为皇帝定会再立一名嫡子为太子——但渐渐的,随着年岁的增长,明景却不知为何,变得愈发体弱多病,几乎常年卧床不起……

宫中太医均束手无策,皇帝也曾为儿子各处寻访名医,但却从来劳而无功,没有一人能够将明景治好。

久而久之,兴许是在榻上躺卧太久,明景最终熬出了腿疾,连站都站不稳当,行动也只能依靠轮椅,终是失去了争夺太子之位的资格。

没有人会立一个半残的皇子为储君。

皇后自个儿本就身体不好,总觉得明景是娘胎里带出来的病根,所以一直认为是自己害了孩子,整日愧疚自责,闷闷不乐的,差点也把自己折腾出了抑郁症。

——好在最终,否极泰来,万事皆有希望。

三年之前,皇帝向天下发布的寻医令,终于得到了“天下第一医”百草谷的响应。

这个百草谷虽叫这个名字,实则却并非山谷,而是一个悬壶世家的自称。他们代代相传,行医百年,在民间有很高的声望,号称“有生死人肉白骨的本事”,却从来不会接受别人求医问药的请求。

皇帝也曾派人找过他们,然而一直无功而返。

但三年之前,百草谷的当代家主却主动进宫求见,说是三皇子此疾蹊跷,闻所未闻,引起了他们世家上下的兴趣,因此希望能请三皇子暂住到百草谷中,由他们全权负责医治,或许日后还能有些转机。

这话说得其实很不客气,就像是在找实验小白鼠。

皇帝盛怒之下本想拒绝,可明景却瞅准时机,亲自来到了天鸿殿,当面向那家主表示:哪怕只有一线生机,自己也甘愿去百草谷治腿。

皇帝无法,只得首肯。

然而,明景这一去,便已经去了三年。期间与皇宫只有一些书信往来,谁都不知道他究竟何时回来,也不知道他的腿疾至今如何了、是否快要康复。

而五岁便与三哥分离的小明昙,则是到死,都没能再见过记忆里对她百般宠溺的亲生兄长。

“……”

明昙飞快抬手,用袖子揩掉眼角不知为何溢出的泪光。

她深吸一口气,抬起眼来,却忽然发现明昭都已经被抽背完毕,此时正转身回到她的座位,还有些担忧地看了明昙一眼。

明昙眨眨眼,正准备回她一个安抚的笑容,便听皇帝说道:“明暄,明晓,你二人既是兄妹,便一同上来答罢。”

两兄妹相视一眼,乖巧离座。

明昙不耐烦看他俩,于是懒洋洋打了个哈欠,往桌上一趴,干脆闭起眼睛开始假寐。

皇帝随便抽了几个稍难的句子,见两人虽然需要思考良久,却都背得还算流畅,便也夸道:“嗯,不错。尤其是明晓,进步很大,理当继续像这样一般勤勉才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