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第 62 章(2 / 2)

加入书签

以前没法子,但是现在不一样,既然有机会,他都要一。

心里怀着事,一晚上老张头都在床上烙饼翻来覆去,天一茫茫亮,一晚上没睡好的老张氏,这会儿更是睡不着了,气的捶了老张头一拳,便从炕上爬了起来。

“还不起,一晚上都没睡,还老说孩子们沉不住气。”老张氏道。

被自己老婆子嫌弃的老张头,讪讪的从床上爬起来,一边还瓮声瓮气的道:“我这不是担心嘛,孙孙们东西都准备好了吗?今天就要送他们去那个学校了。”

“还用你说,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有什么好担心的,名都给报了,难道还能不去了嘛,人家学校能饶了你。这么好的机会,咋不去呢。”

“就是机会太好了,我这不才心里打鼓嘛,你看村里动心的人多,但是真去报名的人少呀。而且那个什么学成毕业后,孩子三年里的报酬都要上交一半给学校,我就怕到时候孩子们找不到工做,反倒先欠钱了。”对着自家老婆子,老张头才敢把心里的担忧说出来。

“别想那么多,只要能学到手艺,欠钱有什么的,大不了我们辛苦些,趁着还干的多,多给他们攒点,以后就轻松一辈子呢。”老张氏道,她也担心,他们这些老百姓最怕的就是遇到灾年,还有欠钱。只是老头子都做了决定了,又何必在往坏处想。

等到两老夫妻出了房门,在自家三个憨儿子面前,老张头又恢复到以往的那副没啥表情的表情。

而他三个儿子也习惯自家老爹就是这个模样,严肃,可以依靠。

“爹,你起了,小风他们都收拾好了。早饭也弄好了,爹先吃点在赶路吧。”张大安搓着手,有些紧张的对着他爹道。

“吃什么吃,小风他们的干粮备好了没有。”虽然当时那个学校可说了,包吃包住,但是他却不大敢相信,只要那些老师肯教孩子,他心里就满足了。至于吃的,家里给备上也是应该的。所以,老张头对着自家大儿道。

“准备好了,还给他们装了一罐子老咸菜,亏不了他们。”老大张大安道。

“那就别耽搁了,我们早点去,别让人家老师就等了,万一留下个不好的印象就不好了。”说完,快速的就着冷水摸了一把脸。

叫来六个孙子,看着他们从低到高,最小的八岁,最大的十三,少不了又叮嘱了几句,到了学校要好好学习,要听那些老师的话,人都放勤快点,眼里有活,心里有活,人家老师才喜欢。

老张家的几个孩子都很懂事,知道这个机会来的不容易,毕竟这学校招人,虽然不收学费,但是要求学生必须坚持上满三年,中途不能轻易辍学。在村子里,男孩子只要到了七八岁,也能帮着家里干不少活了。

很多人家舍不得这些劳动力,这样听着荒唐,但是却是真的。像老张头这样的,一口气把家里六个孙子都送去,那真的是很有魄力的。要知道他家一下子少了这么多助力,家里几个大人必然更幸苦,但是这事,老张头一宣布,三个儿子没一个拦着的,谁不希望自家孩子有出息,有个好前途。

眼看老张头他们要走,张小顺终于下定决心道:“爹,我也和你们一起吧,我也想去看看。”

老张头看着自家这个最小的儿子,这孩子体弱,带着他赶路少不得放慢速度,不免有些犹豫,但是想到他一颗当爹的心,最后还是点头答应了。

边上的张大乐也忙乘机嚷嚷道:“爹,那也带着我吧。”

最后张家全家的男丁都一起出门,往村头去等人。

他们刚到一会儿,又来了一对父子,杜芋拉着正在啃鸡腿的胖儿子,见到张家人,便热情的打起了招呼。

老张头不像村里人那样,因为杜家这小子干的事情,把他当个吃软法的小混混。反而觉的杜家这小子是个不错的。

说来杜家这小子和他小儿子一样,生下来体弱,不过他们家不一样,杜家对这个小儿子是不大管的,不过这小子命大,就这样饥一顿饱一顿的也活了下来,但是因为干不了什么重活,很是不受杜家的待见。

不过这小子精的很,从小就会为自己打算,眼见人大了,该说媳妇了,他爹娘不管他的,他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媳妇,是个曾经在官家当通房的丫鬟,被主母打发给了笔银钱打发出来的。

刚嫁给杜家这小子,还没几个月便生了一个姑娘,一看就知道不是杜芋的种,但是不管外人说什么,杜芋却一点也不介意,真把小姑娘当亲生的,经常把人驾在他脖子上逛街,再后来没多久又生了个儿子,两夫妻关起门来日子过的很是不错。

最叫老张头觉的难得的是,即便有了亲儿子了,但是杜芋对前面的女儿还是一样的疼。

这次村里,送孩子去上学的就他们两家。

两家说了会儿话,就见一架简陋的驴车过来了。车上坐着的除了宝玉外,还有贾环和贾综。

张家一家子,还有杜芋这会儿都带着敬意的道:“贾老师,您来了。”

宝玉挥挥手,有些不好意思的道:“我现在还不是老师呢,叫我贾助教吧。”

老张头还没开口,就听到杜芋诚恳的道:“哎呀,不管助教,还是老师,都是老师呢。怎么会叫不得,你就别谦虚了。”

这会儿也只能跟着道:“是呀,是呀,而且当初要不是你特地早早给我们说了这个消息,我们也报不上名。”

虽然很多人犹豫,或是不相信,或是舍不得家里的劳力,但是不管在什么时候,聪明果断的人总是有的,这大清技术学院,开始招人,报名的人虽然不多,但是林子真对外开放的名额也是有限的。

如果老张家还有杜家在晚一些,的确可能报不上名。

“应该的,我本来就有宣传招生消息的任务。您们能想通,给孩子报名,有远见。”宝玉真心的道。

家道中落,落脚在栗子村后,宝玉日子过的浑浑噩噩,不想在家看着躺在床上,忍受病痛折磨的太太,也不想看见祖母一把年纪,每次望向他时,深深的担忧。所以宝玉时常一个人跑到村外小矮山上空坐着。

便时常遇到来这里砍柴的张家几个孩子,一来二去,竟然说上话,他的烦恼和痛苦,在这些孩子看来那都不叫事。

又看着栗子村的村民,一年四季劳作,收获的远远对不起他们的幸苦,但是为了生活,大家都在努力。

宝玉心里似有感悟,黛玉为了自己的话本努力着,晴雯为了自己的管事梦忙碌着,大家都有自己的目标和定位,而他还在浑浑噩噩的过日子,还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连努力做点什么都未曾有过。

慢慢想通了的宝玉,开始振作起来,家里没有多少书了,他就接了抄书的活,一边抄一边温习,一边还尝试着走出去,跟着祖母学习如何打理农庄上的庶务。只可惜他在这方面实在没什么天赋。

就在这个时候,已经许久未见的林叔,向他送来了邀请函,希望他能去参加新成立的技术学校的助教面试。

好在曾今看的那些杂书,也算有了用武之地,能读会算,以及对生僻植物的辨识能力让他获得了这个机会。知道他成了学校的助教后,家里不管男女老少都高兴的不行,即便大家心里各有盘算,但是都还是盼着自家人好的。

特别是他提出把贾环和贾综送进去读书的时候,贾家在经历抄家之后,终于有了的一些变化,似乎当家做主也没有想象中的难。

这才有了今天,除了张家的六个孩子,还有杜芋家的一个,同行去入读的孩子,还有贾环和贾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