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改革的春风吹(2 / 2)

加入书签

再好的政策,都可能遇到问题,莫少珩都不可能完全肯定地说,义务教育就完全适合现在的北凉了,所以必须先试行再推广。

有这么一个缓冲期,也正好给他商业发展的时间。

众人:“……”

试行吗?

莫少珩的这个义务教育的确吸引人,说不心动是假的。

但真突然就全国推广,的确心里又七上八下。

如果仅仅是在凉京试行,哪怕出了再大的问题,他们都应付得了。

金殿上,又开始议论纷纷了起来。

时不时提出一些疑惑和问题。

比如,朝廷给通过了郡试的读书人先生的资格是否合适之类。

毕竟,这么算起来,这些教书先生虽不在朝廷任职,但领的朝廷俸禄,已经算是吃皇粮的半个朝廷的人了。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公务员中的编外人员。

莫少珩答道,“科举其实也是在激励我北凉人读书,但能走到京试,走到圣人当前的又能几个?”

竞争太激烈了。

“这最后的目标虽然美好,但多少人是看不到这最后的风景的。”

“那么,也让他们看看半路的风景也好。”

“不然,读一辈子的书,也见不到其中的美好,实在让人惋惜。”

“再则,科举原来设立的那些好处,基本都是针对寒门,贵族多少不屑一顾。”

“现在有这么一个当先生的选项,也是好的。”

教书先生,在读书人稀少的年代,也是十分尊贵的,算得上是有身份的人了,要是出名的先生,各地贵族都得争相拜访,名望很高,对于贵族来说,家里缺少的反而就是名望。

所以,对于普通贵族来说,当一个教书先生,也未尝不可。

边教书边读书,也免得将人读书读傻了。

今日的朝会,莫少珩就这么答了一上午的问题。

连续几天的小朝会,莫少珩也被宣上了殿,继续讨论这个义务教育的可行性。

最终,圣人决定,先在凉京试行。

莫少珩就忙碌了起来。

一是,朝廷准备重新开一次招聘会。

上一次莫少珩组织的招聘会,虽然持续了三天,但还是太冲忙了,有很多人都没有顾得上,或者观望的时候直接错过了。

所以,上一次的招聘会成了众人口中络绎不绝的事情,但多少也有些遗憾。

这一次,朝廷早早的开始宣传了,莫少珩的三街战报也帮着宣传。

消息一出,就传得沸沸扬扬的,加上有朝廷作保证,在招聘会上找工作和招人,更加的有保障。

听到消息,有些意向的人,都在摩拳擦掌。

听说,连城外户籍的县的人都赶过来了,盛事空前。

二是,扩建工坊,因为规模巨大,肯定得在郊外,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租借农户的房子,稍微修改一下,就是一个快捷的小作坊了。

得重新大规模的建。

莫少珩的确准备大搞一场。

因为……莫少珩得了一个消息。

来凉京的外国商人也在哄抢他的纸张书籍。

其实北凉没什么特别值钱的特产,但现在不同了,价格远远低于诸国的纸张书籍,就是最好的特产。

等铅笔批量生产后,估计也能成为北凉特产卖往诸国。

他听说,这些外国商人抢纸的时候可凶残了,愣是将几个不明所以的小货郎都给吓哭了,哭得哇哇的。

生意得多好,可想而知,不光是国内的需求,国外也有需求。

所以,小作坊生产,肯定是不行的。

莫少珩正拉着赵棣选地址呢。

结果等选好纸厂,印刷厂,笔场的地,回到王府一算。

两人脸都黑了。

买地,建厂,招人,工人的工资,直接超出了预算。

他们前面不是大花了一笔嘛,每天还得为加盟上提供大量的商品,手上的钱愣是不够。

但,这几个厂能不能赚钱?

瞎子都看得出来可以啊,全国人民等着他们的纸笔和书呢。

莫少珩有些傻眼,“这可怎么办?钱不够。”

他都在金殿上将牛逼吹出去了。

赵棣一咬牙,“向朝廷借,我可以将利压到最低。”

莫少珩一愣,“还能问朝廷借钱?”

赵棣点点头,“并非没有先例,再说义务教育也是朝廷的事情。”

莫少珩:“……”

他的厂子的利益可没有分给朝廷,最多也就交税钱,虽然在莫少珩看来,税可真不算低,当然比起前朝,甚至好些朝代都算低的。

他吃了独食,有点不好意思去向朝廷借钱。

这事儿就只得让赵棣出马了,赵棣是皇子,也好办事。

几天后,赵棣办事也利索,直接将银票都带回来了。

以及带回来的还有借条。

莫少珩:“……”

妈呀,负债累累。

……

此时,义务教育法,也开始向市井传播,这是朝廷故意传播出去的,试试百姓口风。

乌衣巷。

一个全身铠甲的小胖子,正等在奶茶店外,抬着头,看着密密麻麻的价目表。

后面排队的人也没有催,一是他们知道这“小铁桶”是谁,二是,他们自己每次也会犹豫,因为现在奶茶的种类太多了,选择困难。

赵景澄一咬牙,“来一杯冰水,什么都不加,糖也不要。”

众人:“……”

你选了半天,你选了一杯冰水。

赵景澄眼泪巴巴的,以为他不想选其他的啊,可是老师说,奶茶简直就是肥胖的催化剂。

倒是卖奶茶的小伙计一点意外都没有,每天都会上演这么一场。

赵景澄捧着冰水,依旧用麦秆喝得爽到不行,“甜的,不骗你们。”

然后扭头向琴楼走去。

这一次,是莫少珩召他们来的。

赵景澄到的时候,其他学生都在了。

莫少珩说道,“这一次叫你们来,是因为我在朝廷给你们谋了一个差事。”

一群学生都愣住了。

朝廷的差事?

他们还这么小?他们就要给朝廷办差了?

莫少珩继续道,“朝廷准备推行义务教育。”

“其中会使用到新的铅笔。”

“但铅笔和毛笔的使用和书写方法都不相同。”

“所以,等郡试过后,得有人去教导有意当先生的人,铅笔的书写。”

毛笔和铅笔都是笔,但用写毛笔字的手法写铅笔字,是十分困难的。

得有人教,然后再由这些先生教给学生。

“所以,你们得好生练习铅笔字了。”

“别到时候去了地方上出丑。”

十几个学生:“……”

将桌上的古琴抱在了怀里,站得笔直。

等莫少珩指导完一群学生练字后,走出楼。

外面,已经被朝廷准备推行的义务教育法掀翻了天。

“什么?朝廷准备让我北凉的孩子……全……全部免费读书?”

他们第一反应就是,什么人在传谣。

“听说先从我们凉京试行,然后在各地推广。”

“也就是说,我凉京的小孩都要读书了?”

“假的吧。”

不可置信。

他们还在感叹,莫少珩的小货郎都有书读了,特别是一些百姓有时候喜欢逗这些小货郎,让这些小货郎写几个字给他们看看之类。

结果,这些小货郎还真能有模有样的写出来。

当时的震惊,现在都记忆尤新。

可是现在,他们的小孩也可以,而且还是免费读书?

也有人将规则解释得很清楚,还是需要父母给买纸笔课本的。

但纸笔课本,他们买得起了啊。

再一想。

读书人,哪怕寒门的读书人,都是可以通过科举入仕的啊。

咕噜。

就像在他们面前打开了一扇透着光的门。

哗然之声如风吹过凉京的每一个角落,风过而留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