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最是人间留不住(1 / 2)

加入书签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人世间有无数次花开花落,人生中有数不清的人会离开回来。

沈均今年已经已经五十四岁,靖天司这个位子他也做了很多年了。

这么些年他不知道自己是凭着什么坚持下去的。如果说是因为他对大临的热爱,他自己都觉得这很虚伪。

他每晚都会做一个梦,已经做了很多年了。他虽然不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但是也是在高泓安的门下读过一两年书的人。

外人很少知道,他是被平帝带在身边的,因为人们知道他时,他就已经是一名将军了。

与普通的将军不同,沈均出名不是仅仅因为他在打仗这一方面具有的突出能力,还是因为他那种洞察力和学识。

也是因为如此,沈均也有了儒将的称号,前朝是有儒将,但是大临的那位开国皇帝很反感读书人,所以儒将也就因此没在大临出现过。

但是这些年随着文官集团的逐渐壮大,所以这个儒将的说法又被人们重新地提出来了。

沈均虽然不反感这个说法,但是也没有丝毫喜欢。他以前很希望自己能是一个读书人,因为他觉得那位的谈吐很优雅。

沈均在高泓安门下的时候,高泓安还是中年,还不是首辅。

沈均总喜欢看着眼前那个一举一动都透漏着平和的小夫子,心里除了对他的崇敬之外,还有一丝疑惑,就是高泓安对他很照顾,每次都会为练武的沈均准备好一些东西迎接他,或者是些能涂抹的药酒,或者是些补身体的吃食,但是却从来不说收沈均为弟子,以前的沈均觉得高泓安不收他,是因为高泓安觉得他是一个武夫,教学可以,但是收为弟子不可以,有愧高泓安的读书人身份。

这个问题困扰了沈均很多年,知道高泓安把王少跃收为弟子后,又把他转给自己做学生时,他才明白,高泓安不是不收他为弟子,而是想把沈均留到最后。

因为那时候沈均就已经知道了高泓安的计划,沈均也是在那之后,开始把高泓安当做自己一生中最为敬佩的人。

他以前心目中有很多历史上的伟人,那都是他想要模仿的,但是那只是历史上的伟人,沈均觉得高泓安或许不如那些伟人,但是高泓安所做的那些事,是他想做的。

而且在年少读书时,沈均就觉得高泓安算得上是一位奇人,倒不是学识多出奇,而是爱好和性格出奇。高泓安喜白(沈均的这点爱好也是从他那里学的),往往是夏日着白衣,冬日着白裘。就连发簪都喜纯白色玉做的,只是后来做了首辅,平日里除了官服就很少穿别的衣服了。而且那时的高泓安生的很是好看,虽说是北方人,但却是类似于南唐士子的样貌。

再加上脾气很好的,温文尔雅,为人如春风十里拂白云,所以那时候的沈均觉得自己哪怕以后成为不了像高泓安这样的人,但是也要向他看齐。

(本章未完,请翻页)

而且高泓安的学识渊博,沈均觉得他比那位自己手下的大临文宗要强上许多,而且高泓安不仅在经学典论都很擅长,就连一些略‘偏’的学问也是信手拈来,甚至连大临境内很少涉及的内容也是能够轻松地说出来。

南唐和部分南方的国家都是有佛教的,但是大临没有。甚至于未曾有过任何一位僧人进入过大临传教,因为大临人对于这种东西其实不是很信的。

大临本土也有道家,但是大临人对于道家的态度,除了鬼神之说外,就没有什么多余的了。在大临人的眼中,鬼神之说之所以被他们信奉,是因为他们对先祖的思念和他们对先祖的尊敬。

至于道家只是他们的一种方式而已,大临的百姓们其实也有信仰,只不过他们的信仰很特殊,他们信仰大临。

是的,大临百姓信奉自己的国家。大临的百姓们或许真的如王少跃看到的那般很不堪。但是王少跃从头到尾都也只是有着愤怒和乏力的感觉。可是从头到尾,他都没有说过任何一句放弃大临的话,也没有生成过任何放弃的念想,这除了和王少跃对高泓安和沈均以及他父母的许诺之外,也有他自己这么些年来所经历的事。

王少跃在南唐,虽然有过得好的时候,但是他觉得那段不好的时光,才是他最应该铭记的。

南唐很注重读书人和官员的地位,甚至于富商的地位居然在普通官员之上(大临向来压制商人),所以虽然南唐的文化生活很丰富,可是南唐的百姓过得很不好。

王少跃觉得自己当年在大临见到的那些事情很让他绝望,但是当他在南唐度过那几年后,他才觉得大临虽然有点问题,却比那些地方好上很多。

沈均当时很不理解高泓安为什么会了解这些东西,高泓安和他说,多读书就可以。

沈均知道佛学的第一篇文章,是高泓安给他讲得那篇《论佛骨表》。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此方天下,上古未尝有也。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入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