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李嘉剑(2 / 2)

加入书签

孔静怡无法想象,像王少跃这样的人,是如何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当然,他忘了去年年前王少跃的那次失态,那次的王少跃毕竟很……),她自己就无法一直保持着乐观。

王少跃晚上难得没有抱着孔静怡睡觉,但是还是挽着他的胳膊睡着了。第二天早上,王少跃难得起的很晚,甚至于连国子监都没有去。

而孔静怡也听说了一个消息,一个让她接受起来有些艰难的消息,她听说昨天晚上在永安河上死了很多人。她不敢去联想,但是王少跃毕竟是昨天受了的伤。她不可能不觉得这二者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上一次王少跃出去的时候,南唐的那个谍子也死了。

可是她又不得不去这么想,毕竟这次王少跃受伤了,而且那种伤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刀伤,不然不会那样往外渗血。

她有些纠结,不是纠结王少跃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她是在纠结怎样问王少跃这件事。她说过,王少跃的所有事情,她都不在乎,她不想在乎。

王少跃不想和她说这些事,既

(本章未完,请翻页)

没什么必耍也这什么想法。这种事,她若问了,倒也还是可以言语二三,偏偏她什么也没间,所以他自然也不用说了。

这件案子轰动不大,毕竟京兆府那边给出的说法是什么流匪,而且死了的人不多..

船上大多都是些达官贵人,在朝延和京兆府那边的要求之下(他们也会顾及自己的颜面),他们自然是不会多说什么的。

再加上一个二品武夫谋子之死,这些事都算不上什么了。而且因为这种情况,李嘉剑还升了官职,现在的他已经是和六部官员同级的了。

这件事在大临朝堂上没有引起任何波澜,虽然看起来这种事情很严重,毕竟死了这么多人了,但是死的不是什么重要的人,一个商会的主子而己。

大临就算再怎么潦倒,也不会把这种事情放到明面上的。

而且死的大多是南唐人士,就像南唐每年总会死大临人那样。

大临每年也总会死几个南唐人,只不过这次多死了几个,可以说是匪患的。反正南唐那边也看不到。

羽藤阁的事总不能直接放到明面上来吧,毕竟国家与国家之间,脸面虽然最没用,但是却是最受人们所受用的。

最近的大临也很不太平,沈均在东北那边的布局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但是也一直没有停。

而且乡试那件案子也一直是出于那种焦头乱额的状态,调查那边很忙,因为遍布大临各地。应付的人也很多,因为牵涉到的人物太多了。

而且这事的影响,要比它在明面上显示的更多。它在暗地里的影响,甚至于都已经影响到了在宫里的平帝。

平帝知道沈均是在为大临布局,所以平帝对于这件事还是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但是随着这件事的影响越来越深,沈均也向平帝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平帝也不好再说什么。

沈均最近还是在忙这件事的,至于西北那边的事,沈均也不着急,反正只要一时半会打不起来,就不会有什么大事。毕竟这一步棋在于长远,在于对卢阳王的限制。但是虽然没什么动静,但是沈均知道,也不会太远了。毕竟快要入冬了。

其实沈均不知道,在大临西北边境,一场大战已经箭在弦上,就等着出箭的那一刻了。长安虽然边境不远,但是东北那边的驿道很不方便,所以那边的消息很慢。但是沈均并不着急,因为有一个人在那边。

大临护国公钱俊在那里,虽然沈均不知道怎么说钱俊,但是钱俊毕竟还是钱俊,依旧是那个大临的护国公。

所以沈均对那边很放心,至于卢阳军的事,他早就布好局了,即使是卢阳王亲自出马,这件事情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了。

总之一切虽然不完美,但是还在朝着事情的有序方向发展。

现在就等着时间和事情的发展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