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 前后中郎四英俊(上)(1 / 2)

加入书签

却是周瑜怎么会在荀贞这里,而且和戏志才等人同坐,尽管其坐席较为靠后,可好像也是成为了荀贞府中的一吏?他现在确实是已为荀贞所辟。

而他之所以为荀贞所辟,是因他主动向荀贞上书。

孙策从平舆来到许县,与荀贞相见那天,周瑜在灯下奋笔疾书所写的,便是给荀贞的上书。

则又说了,此前荀贞曾有派人去招周瑜,虽然头次没找到他,可后来是找到他了的,但周瑜那时不是不肯应召么?这会儿怎么又主动来投?

要说缘由的话,是几方面的原因合在一起,促使成的。

一则,那时荀贞的地位和现下显然是不能相比,那时荀贞只占了徐州等地,充其量是海内割据之一,整个天下的大势还不明朗,周瑜与荀贞又素不相识,故当时他就没有应荀贞之召。

现在则不然,不然之其一,是地盘和大义。

地盘上看,荀贞不仅现已占据三州之地,——加上孙策的豫州,实际上已是四州,明眼人都能看出,豫州早晚是荀贞的地盘,荀贞是颍川人,其家是颍川的有名士族,不管孙策愿不愿意,他在豫州的影响力迟早会,或言之,其实已经是超过孙策,除此以外,荀贞的触角且已伸到河南尹、弘农郡,可谓天下膏腴,荀贞已占五六分之多,并且布局下来的战略环境很好。

大义上看,勤王一战,海内动之,刘协和朝廷被荀贞迁到了许县,他今为朝中执政,若论大义,四方诸侯,方下已无人可比,哪怕袁绍之徒,也不如之。

地盘和大义结合,荀贞只要不昏头,他辅佐汉室、再造江山的前景已是较为明显。

如果说地盘、大义是硬件的话,荀贞这边的软件也挺不错。

不然之其二,便是荀贞这边的软件。

一个来说,荀贞帐下文武,谋士云集,多才能之士;战将如雨,骁悍之徒甚众。

再一个,也是较为重要的,尽管得荀贞重用的多豫州、徐州人,或其乡人、故交,或他最先得到的徐州这块地盘的士人,这一点和袁绍那边有点相像,然荀贞与袁绍的为人作风不同,他推心置腹、从善如流,其帐下不同籍贯的士人们间也不像袁绍那边彼此敌对,大致能做到齐心协力。

还有不然之其三,这其三,是一个人,是周瑜的再从父周忠。

周瑜因其一、其二这两个缘由,乃改变前意,起了投附荀贞的念头,抱着此念,周瑜和来朝中参加明年正旦大朝会的本郡郡丞来到了许县,到至许县,他首先即去拜谒了他的再从父周忠。

士族有两大类,一类是地方士族,一类是“中央士族”。地方士族者,有名於州郡、郡县而已;“中央士族”者,则是累世公卿,影响力已达朝中,天下知名。

庐江周氏是扬州为数不多的“中央士族”之一。

周瑜的从祖周景,也就是周忠的父亲,曾为朝中太尉;李傕、郭汜乱长安时,周忠亦曾代皇甫嵩被拜太尉,录尚书事。比不上袁氏、杨氏的四世三公,周家也是两代公卿了。

周忠与周瑜好几年没有见面了。

见面后,叔侄两人叙些家事,周瑜又追忆了一番为董卓所害的周忠的几个儿子,安慰了一下周忠的丧子之痛,——尽管周氏其族之兴起,系因周瑜之高祖、周忠之曾祖周荣“明经”,乃得司徒袁安辟用、抬举之故,并周氏子孙也确实没有把经学丢掉,堪称世代书香,但处庐江这等民风剽悍,犹存吴越遗风的所在,庐江周氏却同时也是扬州豪强,家訾奢富,徒附数千,周忠的长子周晖,曾任洛阳令,后弃官归家,他与他的兄弟们俱好宾客,畜养了成群结队的剑客、轻侠,雄於江淮间,出入从车常百余乘,灵帝崩后,闻洛阳不安,周晖兄弟於是引众来候周忠,为董卓闻之,董卓恶之,遂使兵将周晖兄弟等劫杀。

随后,两人说到了朝中事。

言及荀贞,周忠对荀贞颇是赞赏,详细地向周瑜说了他所知的一些荀贞事迹。

比如荀贞勤王途中“亲自率兵,翻山越岭,奇袭弘农县”、“以堂堂之师,大败李傕、郭汜於鸿门亭”的历战;又比如荀贞到了长安、及迎刘协和朝廷到许县以后,表现出来的“礼重诸公”的谦退作风和对刘协的“忠心”表现;又比如荀贞坚定推行在许县屯田的长远眼光。

等等。

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对荀贞这两方面的能力,周忠都是相当认可。

他由衷地与周瑜说道:“之前只知车骑之名,未尝见其人。自长安相会,乃知盛名之下无虚士。却辅弼朝廷,将来中兴汉室者,非车骑,无他人矣!”

也确是没有别的人可选了。而今海内诸侯,有能力“辅弼朝廷,再兴汉室”的,除了荀贞以外,最有可能的只有袁绍。可是袁绍对汉室的“不臣”早已是昭然若揭,刘协之立,本不合他意,他乃至有过试图拥立刘虞为帝,“另设中央”的举动,要想指望袁绍再兴汉室,显然痴人做梦。而其余的那些诸侯们,如袁术之流,行将待毙,刘璋之流,安境尚难;若刘表之流,虽有些才干,可顶多是一地之雄,比之荀贞的雄才大略、已占大势,也是远远不如。

又如孙策、幽州的刘和等、太原的曹操,这几个更是不必多说。

刘和等的情况,和刘璋类似,稳住幽州他们都难以做到。

曹操虽在之前讨董、迎击兖州黄巾等事上,表现出了不俗的眼光与能力,然他丢了兖州,目前局促於太原,北边是胡人的地界,西边是偏僻的凉州,唯一可以攻略的南边,又被荀贞堵住了出口,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发展的空间,且身边还有高干与他争利,所以他也很难成事了。

再有就是孙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