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辨旗察鼓(1 / 2)

加入书签

成书於战国时期的《尉缭子》是一本著名的兵书,荀贞、荀攸、戏志才都读过它。

荀贞早前在讲到练兵计划时,说过一句:“伍长教成,合之什长,什长教成,合之卒长,卒长教成,合之伯长”。这句话就是出自《尉缭子》里的《兵教?上》。

在《兵教?上》这一篇中,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将异其旗,卒异其章。左军章左肩,右军章右肩,中军章胸前。书其章曰:某甲、某士”。

这一句讲的即是旗帜和徽章。

此外,《尉缭子》中还有一篇叫《经卒令》,在《经卒令》中,它又说道:“经卒者,以经令分之为三分焉:左军苍旗,卒戴苍羽;右军白旗,卒戴白羽;中军黄旗,卒戴黄羽。卒有五章:前一行苍章,次二行赤章,次三行黄章,次四行白章,次五行黑章。”

把这两句话合在一起,意思就是说:“把部队分成三军,每军的旗帜皆不一样,左军用青旗,士卒戴青羽,右军用白旗,士卒戴白羽,中军用黄旗,士卒戴黄羽。

“三军里,各军士卒的徽章也不一样,左军的徽章戴在左肩,第一行用青色的,第二行用赤色的,第三行用黄色的,第四行用白色的,第五行用黑色的;右军的徽章戴在右肩,每行士卒所佩戴的颜色如前者;中军的徽章戴在胸前,每行士卒所佩戴之颜色亦如前者。

“同时,要把士卒所属的‘甲’和名字写在徽章上。”

在穿越之前,荀贞以为古代军队的管理是比较简单的,穿越后才发现原来分得这么细致,居然还有各种不同的徽章。——这些东西并不是只在兵书里写,而是在实际中就是如此。

两汉军队内部的管理制度大体就和《尉缭子》中所述的一样。

不同颜色的旗帜举起之后、不同颜色的徽章戴上去之后,士卒们就知道自己的位置,军官们也知道谁是自己的士卒了,一目了然。这不但有利平时的操练,更有利战场上的调动和杀敌。

……

军旗和徽章也是军备物资的一种,在郡兵曹里的府库里储存的有。

荀贞昨天去领取军械的时候,顺便把它们也都拿来了。

手下虽然只有六个曲,一千二百人,但为了指挥方便,荀贞还是依照兵法,将之分成了三军。

乐进、文聘为左军。江禽、陈褒为右军。许仲和高素为中军。

按照五行:左为青色,乐、文打青旗。右为白色,江、陈打白旗。中央为土,是黄色,许、高打黄旗。

这三色旗是六个曲长的“将旗”,往下又有各屯长及队率之“将旗”。

左军屯长之旗是上赤下青,左军队率之旗是上青下赤;右军屯长之旗是上赤下白,右军队率之旗是上白下赤;中军屯长之旗是上赤下黄,中军队率之旗是上黄下赤。

队再往下就是什、伍。

什、伍不必给旗,以肩章区分。左军之什肩青,右军之什肩白,中军之什肩黄。一什两伍,又以左右为区分,左伍的肩章佩戴在左肩上,右伍的肩章佩戴在右肩上。

又按兵种的不同,肩章的尾色也不同。

用了一个多时辰的时间,旗帜、肩章分发完毕,接下来就是教新卒辨认。

今天的训练任务有三个:辨识本曲、本屯、本队的旗帜,辨识肩章以及队列练习。

旗帜和肩章说来繁琐,其实辨识不难。到了中午,新卒已经基本都会辨认了。旗帜、肩章既然学会,底下就该队列练习。

荀贞看天已午时,在台上敲响了鼓,各曲暂且解散归营,待饭后再继续训练。

……

新卒的训练有条不紊。

城头上观望的郭图、王兰、杜佑、张直、费畅等人心思各异。

张直纨绔子弟,心思不在这上边,看了会儿就烦了,费畅无能之人,看不懂,他两个人先自下城归家。

郭图、杜佑看到中午,见新卒们回营吃饭了,也各自归家。

他两个一个计吏,一个贼曹掾,都是郡朝重吏,波才贼兵才退,城中“百废待兴”,很多公文等着他们,都挺忙的,下午他两个人就没再来。

王兰没有走,在城头上草草地吃了点东西,等新卒们饭毕出营,重新开始训练后,他继续观看,直到夜色降临,这第一天的训练宣告结束,他才下城。

下了城,他直接驱马奔去太守府。

文太守在府后的住处等他,见他进来,放下正在阅读的竹简,问道:“怎样?”

王兰跪伏地上,答道:“下吏在城头观望了整日。上午,荀掾把牙旗、肩章分给了新卒诸曲,教其辨认,下午,先是依‘什’,继而依‘队’,练了半天的队列行伍。整个一天,除了饭时,荀掾都坐在营外高台上,半步未离。戏忠和荀攸上午在,下午没见,可能是回帐中睡了。”

“回帐中睡了?”

“下吏听说,荀掾、戏忠、荀攸三人昨晚一夜未眠。”

“一夜未眠。这么说,荀贞两天一夜没睡了?”

“是啊。”

“他对练新卒这回事儿倒是挺上心。”

王兰笑道:“也由不得他不上心。五日后……,不,今天已过,该是四日后他就要提军南下。波才十万之众,虽是乌合,亦不可小觑,事关自己的身家性命,他怎能不上心呢?”

“唉,上心就好,上心就好啊!”

文太守此时的心情很复杂,他不喜欢荀贞,可此时此刻却又不得不依靠荀贞,希望他南下后可以解救汝南五县。

夜已至,室内烛光跳跃。

文太守刚才对着烛火看了半晌竹简,眼有点涩,揉了一揉,问道:“你来时见到钟功曹了么?”

“没有。”

“等会儿你去找一找他,问问他:丁壮可招募够了么?如果招募够了,快点给荀掾送去。”

文太守答应补给荀贞数百丁壮,给他凑够两千新卒。这数百丁壮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得在县里招募,招募之事由钟繇负责。

王兰应道:“诺。”

文太守点了点头,拿起竹简,再次低头看了起来。

王兰却没有立刻退走,他犹豫了下,说道:“明府,有一件事,下吏不知该否禀报。”

“何事?”

“今日不止有下吏去城头上观望荀掾练兵,费丞、郭图、杜佑、张直也去了。其间,杜佑提起:可惜他家不是阳翟的,要不然倒是可以从族中选些精勇,付与荀掾,壮其声威。下吏趁此机会试探了一下张直的意思。”

“噢?张直怎么说?”

“张直无意出人助荀掾南下。郭图说:郭、黄、淳於等大族也都没有这个意思。只有荀氏的姻亲辛氏有意相助。”

文太守家是南阳大族,对大族的心思很了解。他心道:“不用你说,我也知他们不会出人!”点了点头,说道:“我知道了。你下去罢。”

“是。”

在波才围城的时候,钟繇招过一次民夫。这次和那次不同。那次是为了守城,是为了保护家园,这次是为了南下,是为了“解救汝南五县百姓”。老百姓又不是当兵的,如果是为了保护家园,他们愿意上阵与“贼”厮杀,但现在阳翟无事,“南下击贼”?没几个人愿意去。

好在乐进来时随行带来了不少郡北的百姓、勇士,这些人或是家被“贼人”毁掉了,或索性就是有志从军的勇士,见招募令一下,他们很积极,纷纷报名。有了这批人做底子,钟繇在白天把县中各里全跑了一遍,许以重赏,勉强又召到了一些人,两批人合在一处,将将凑够了八百之数。

八百加上那一千二百人,共计两千,完成了文太守交给的任务。钟繇有心多召一些,也算帮一帮荀贞,只是百姓不愿应召,他也无法。

王兰从太守府里出来时,他刚把人招齐,正去府中回报。在府门口,两人碰着,王兰把文太守的命令转述给了他。

钟繇说道:“如此,我就不去拜见明府了。”

他抬头望了望夜色,说道:“天还不是很晚,我去见见贞之。”

他今儿个奔波了一天,挺累的,但因关心荀贞,顾不上休息,拨转马头,径往城外去了。

去到城外营中,荀贞尚未安寝,叫上荀攸、戏志才,四人秉烛夜谈。

谈论的内容不外乎波才、太平道、汝南五县的形势以及朝廷援军何时会到,并及猜测邻郡的局势会是怎样,说到深夜,钟繇方才告辞。

第二天一早,钟繇又出城,把招募来的八百人悉与荀贞。

……

第二天的训练内容是:上午识别金鼓,下午继续队列练习。

钟繇昨天在县中招募丁壮时对百姓实话实说,讲了荀贞将要南下击贼之事。县中的百姓虽大多不愿应召,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由此产生好奇。

百姓们不知道波才麾下有多少“贼兵”,可前些天波才围城时的状况,他们亲眼目睹了,无边无际的“贼兵”把阳翟围了一个水泄不通。市井传言,波才麾下足有百万之众。

他们很好奇:荀贞号为“乳虎”,可那只是一个称号而已,难道他真的有像老虎一样的胆子么?带着一两千人就敢南下?波才麾下“百万之众”,换了常人,逃跑还来不及呢!若非因为城外交通断绝,百姓们不知波才的贼兵在何处,此时的阳翟怕早就成为一座空城了。可荀贞,却好好的城里不待,居然主动“南下击贼”?

这一天,县中各里议论纷纷。

在听说荀贞於城外练兵后,一些百姓登上了城头观望。

城头是军事重地,一般人不能上去,能上去的都是“有些关系的”,比如有亲朋在郡朝为吏,比如自己有点官职,是个官身,饶是如此,亦有一两百人之多。

昨天只有费畅、郭图等寥寥几人,今天一两百人,嘈杂的声响引起了荀贞的注意。

他坐於营外的高台上,转首向城头望去。

钟繇带来的那八百丁壮已开始投入训练,戏志才正在台下远处的场上给他们编列“什伍”。

荀攸在台上,钟繇还没有走,也在台上,两人亦远望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