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六章 战前的平静---商业布局(1 / 2)

加入书签

新成立的商部就像后世的工商和税务的结合体,是把户部的税务职能和工部的一部分商业职能整合到了一起。

商部的官员大多都是新上任的,一部分是天津调过来的,从南京的六部也抽调了一部分人,还有很小的一部分是从经过简单的考试录取的,不过他们的职位并不高,这里面职位最高的是从天津调过来的毕自严。

毕自严原来是天启年间的户部尚书,在天启五年得罪魏忠贤后称病返乡,当朱舜穿越过来后他和袁可立一起被朱舜招揽,不过他不像袁可立直接当了一府的府长,而是来到了天津给朱舜培养起了商业管理人才,同时也间接的参与到天津的政务院的工作里,这几年王承恩主管天津的财政,可以说出最大力的却是毕自严。

朱舜对于历史名人不感冒,一是因为他有时候发现在他接触到的一些历史名人里有许多都不好相处,再加上他是藩王遭遇很多人忌讳,第二就是他感觉自己就是捡漏的,许多天启年间辞官的人都是比较厉害的,他把他们捡回来了,有点像那啥,所以才会不感冒那些名人。

在天津的呆了这么长时间,毕自严对天津的商部可以说了如指掌,所以这一次接受商部之后,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天津的商部侍郎王承恩。

王承恩也算是多年媳妇熬成婆,他是信王府的老人,再加上太监出身,所以在各地都是受到排挤的,要不是在天津有新生代支持,他很难坐稳天津商部侍郎的职位。

不过王承恩也比较争气,这几年朱舜天南地北的跑,很少见他,但是每一次回到天津,朱舜都会和王承恩聊很多,这也让王承恩了解到了朱舜的想法,同时也明白了朱舜对他的期望,所以这几年王承恩下了大力气读书学习,在毕自严来到天津后更是拜毕自严为师,加上朱舜不时地给他一些商业知识,写信告诉他一些商业上的管理办法,这让他进步飞快。

但是在其位谋其政,虽然毕自严是他的老师,但是现在想从天津分些利润,呵呵,作为天津的大总管,王承恩拒绝的很干脆。

“王侍郎,你天津那么多项目,就拿出来这么一些,有些说不过去吧。”

天津的商业可以说让许多人眼红,毕自严成为商部尚书之后就盯上了天津的那些商业。

他和王承恩谈了良久,王承恩就是不松口,这把毕自严气得够呛。

“尚书大人,已经不少了,帮助各地建立养殖场,粮食粗加工厂等工厂企业已经可以带动许多地方的经济发展了,那些机械加工制造,香水等一类的工厂,我们也没有那么多人才啊,真的支援不起啊。”

看见自己曾经的老师已经开始不善的脸色,王承恩开始苦人才少了,这还是毕自严教他的,当初支援辽东和山东时,毕自严就是让他用这一招把袁可立和赵率教打发回去了。

“嘿,娘希匹的,用老夫的招数来对付老夫?你咋这么损呢?”

“都是老师教的好。嘿嘿。”

这王承恩已经无敌了。

“你看看现在天津都多少工厂企业了,马上那里的百姓都成工人了,土地就不种了吗?”

“不是还有其他地方种地吗?大不了我们,呃,我们有办法。”

毕自严恨得咬牙切齿,现在随着发展的持续,天津现在已经成为了工厂集中地,纺织到成衣,粮食深加工到各种食品工厂,水泥厂,机械制造,等等,可以说技术含量高的都在天津这里,要知道技术含量越高,利润就越大,就拿制衣厂来说,以前的人就是买一批布回家自己做衣服,不仅费钱还费时费力,现在不用了,缝纫机的出现造就了许多制衣厂,他们生产出来的衣服不仅便宜还好看,但是这个便宜只是针对单件的,他们一般上都是靠量来赚钱的,每个人都要穿衣服,想想现在大明两亿多人口,那是多大的市场,就算一件就赚一块钱,那利润不敢想啊。

当然肯定不能这样算的,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科技含量,那就是缝纫机,要是没有它,你建一个制衣厂光靠手工缝制,嘿,累死你,不仅赚不到钱还会赔死你,这还不说纺织厂,这几年大明境内的布匹价格大幅度下跌,就是因为蒸汽机的运用,大量的布匹出现在市场上,不跌才怪,江南那些布商都快把朱舜给恨死了。

毕自严想要的是那些技术含量高的,那样利润高,大明的税收就会高。

“老师,别生气,我这里有王爷的商业规划以及布局。”

看到毕自严脸色已经黑了下来,王承恩拿出一个文件袋递给了他。

“王爷的商业规划?我咋不知道?”

接过文件袋。毕自严有些疑惑的说道。

“这是王爷在去年从辽东回来才开始写的。”

王承恩小声的解释一句,看见毕自严还是有些疑惑,就又加了一句。

“当时王爷说他还没写完,先让我看看,学习一下,余下的他会在河南写完后会交给圣上的。”

“王爷还真是偏心,你呀,需要继续努力才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