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帝国神战(1 / 2)

加入书签

皇帝塔。

大会议室。

皇家禁卫和帝国镇守使遍布整个会议室。

它从侧面证明了皇权的急剧扩张——皇家禁卫很少会被允许进入皇帝塔。

在大多数人看来,李龙兴是准备想当大皇帝了。

旧帝国时代已经过了一百八十年,大皇帝的噩梦已经逐渐离他们远去了。

现在的忧心之患是帝国江河日下、不复往日。

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帝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在下降。

各大强国对帝国不再尊敬,跳梁小丑也敢对帝国嘲讽。

懦夫一般的索布王国竟然敢公开与帝国抢夺油田。

北方联盟甚至掐断了大运河,让帝国遭受重创。

甚至连不知好歹的教皇国,都能一度把帝国逼到了绝境。

虽然帝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但也将它的虚弱暴露无遗。

各大强国的试探失败了,但却对帝国更加虎视眈眈——一个虚弱老旧的帝国,凭什么占据这么大的地盘,这么多的利益?

虽然帝国展出了最新科技,但也并不让他们害怕。

战争打得是国力,除非传说中的核武器这种终极兵器,否则一两件决战武器是不能改变战局的。

自教皇国战争过后,帝国的官僚们更深地感到了这种寒意。

——如果帝国倒塌,那他们一文不值。

在这种情况下,大皇帝是不是复辟,已经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了。

只要李龙兴能带领帝国复兴,他想当大皇帝又如何呢?

当然,他们自身权力和利益的受损也是不能容忍的。

但,若还能留有一线生机。

若这只是公允的规则。

那他们也还能够保留一定的幻想,忍受这割肉的疼痛。

目前,帝国确实在走向复兴,民众也极大地在支持革新。

新规则是对所有人的,皇派的人也不例外。

在这三项共存的背景下,他们才能够勉强咬牙支持皇帝的革新之政。

但是,对于帝国长老们来说,这就是无法容忍的事情了。

每个长老身后,都是一个强大的集团。

长老的权力削弱,意味着集团的分崩离析,意味着强权的反噬。

更重要的是,它也意味着他们将成为懦弱的让人拿捏的虫子。

以前他们施加在别人身上的一切,将会千百倍地施加回来。

拥有近似于长老的强大权力的集团首领,也是如此。

只有两个人例外。

帝国长老王文公和叶南天。

能争取到他们的支持,让皇派所有人都很意外。

王文公以前是皇权扩张的最大障碍,处处阻碍他们,把所有人都恨得咬牙切齿。

叶南天和徐成国同属于中立派,是唇齿相依的盟友,徐成国对皇派的扩张十分警惕。

但同一阵营的叶南天却张开手拥抱了他们。

所有人都不明白,只有李龙兴清楚是为什么。

这两个人,是经历过帝国鼎盛时期的。

在三十年前,他们同为帝国对外事务局参赞干事,清楚地记得帝国在暴打教皇国后世界的反应。

与三十年后,教皇国对帝国宣战时,世界的反应呈鲜明对比。

——这些在三十年前歌颂帝国侵略的国家,现在面对帝国被侵略,不但公开谴责帝国,指责帝国,公开支持教皇国。

还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战争。

直到战争获胜,他们也没有半句道歉,仅仅只是恢复了与帝国的海运贸易。

——因为他们也需要。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这样切身地感受到帝国的衰弱。

即便他们知道这是个事实,但身处帝国这个大环境中,不是那么敏感。

一切似乎都和以前没什么两样。

对这些人来说,自身的利益是超越一切的。

帝国里最多的也是这种人,他们是被迫大度的,但凡有一丝选择余地,就不会这样。

但对王文公和叶南天来说不是这样的,他们渴望那样强大的帝国,胜于渴望自己的权势。

当李龙兴用事实证明了他能打胜仗、能使帝国复兴时,他们就开始倒向皇派了。

哪怕这会让他们权势削弱,在长老中孤立。

至于大皇帝复辟,对他们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叶南天看到了帝国在变强,王文公还看到了帝国的民生在变好。

如果这是代价,那王文公愿意支付。

如果这能证明大皇帝是帝国的正确制度,那他愿意改制。

这是希望。

他在帝国里折腾了十多年,比不上李龙兴执政后一个月的变化。

但是。

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李龙兴最终目的是消灭皇帝,消灭最高长老会。

他非常清楚,目前的所有成果都是暂时的,只要帝国长老还存在一天,它们的成果随时会被毁灭掠夺。

必须要将帝国长老消灭,他完成大集权之后,才能将皇帝消灭,完成他革新的最后一块拼图。

帝国长老最核心的权力有三项。

第一项是官吏任免权,监察官,执政官,审判官,都必须通过长老来任免。

第二项就是免税,长老可以免除部分范围内的税务,这就给了长老组建集团的可能。

第三项就是免罪,对于某一部分罪责,长老是可以直接免除的,这有助于他们收拢人心。

而这三项,原本都是皇权的范畴,它的范围扩大和缩小,程度的增加和减少,都直接与皇权相对应。

所以,长老和皇帝是不可调和的死敌。

现在,李龙兴就准备彻底拿掉这三项权力了。

只要拿掉了这三项权力,长老就失去了核心,只剩下了一个空壳了。

长老的威胁,也就彻底消失了。

——

大会议室中,气氛一度非常紧张,皇派与长老和各集团首领的对峙非常尖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