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他要称帝了(2 / 2)

加入书签

听到这话,众将霍然起身,高览更是倒抽一口冷气:“袁谭如今占领的青州之地,本就只有平原、乐安和济南三郡加上一个临淄,如今两郡皆反,这....”

“本将倒是更对这两股起义势力好奇些。“

王政闻言笑了笑道:“黄巾?嘿,太平道在青州的影响力虽大,可这么多年下来,如今哪来还有多少实力?尤其济南和乐安,此二郡本是徐和与司马俱的大本营。”

这两个名字对于高览乃是极为陌生,可严然等人却是十分熟悉,“将军所言甚是,按道理那年攻临淄时,这两郡的黄巾信徒早已或死或降,怎么短短两年不到,又冒出两股万人势力来了?”

“不错。”王政颔首道:“恐怕是有些人对袁谭心生不满,假黄巾之名行事罢了。”

至于这些人是谁,王政心中也隐隐有着猜测。

“不管是何人。”郭嘉道:“袁谭后院生火,短期内必无力外图,泰山已无近忧也。”

“而且他这段时间的表现,此刻远在幽州的袁绍恐怕也已得知,主公,袁绍可不止袁谭一个儿子啊。”

说到这里,郭嘉顿了顿,意味深长地笑了笑道:“主公,你说曹操得知此事后,会有何反应?”

王政闻言先是一怔,旋即双眼一亮。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曹操年初大举兴兵豫州,本身的关键之一,便是因为王政这边大半兵力抽调去了北海的同时,泰山又遭受了冀州军的进攻。

哪怕袁谭初战不利,但是只要他屯军在临淄,泰山和奉高便始终受着莫大的威胁,王政亦要留下足够兵马防止西北面可能会产生的战事。

敌人兼近邻的王政自顾不暇,兖州自然压力大减,曹操便显得游刃有余。

而如今袁谭没有威胁了,王政也没有压力了,那曹操的压力便来了。

一旁的高览更是恍然大悟,突然惊呼道:“州牧,你说夏侯惇至今按兵不动,是不是因为曹操比咱们更早得知这个消息?”

“他不知咱们这路人马的虚实,可徐州的实力,乃至北海的大局已定,却是知道的,若是夏侯惇敢主动挑起战端,便是这一路让他胜了,主公一声令下,我军数万人马不仅可从彭城支援,甚至泰山那边亦可对兖州发起攻势?”

及冠之后,为了显示稳重与老成,王政近日正式蓄起了胡须,他抚摸着下巴上修剪整齐的胡髭,从欢喜中慢慢平静下来,眸中神光烁闪:“不无可能。”

“若曹操当真心有顾虑。”听到这话,严然昂首出列,拱手道:“将军,那咱们不妨考虑主动出击?”

“选出数千精锐,奔袭昆阳,只要取得一场胜利,给曹军以较大的杀伤,示之以威,使得曹操和夏侯惇明白继续攻打汝南和陈、梁二国是件得不偿失的事儿,那么曹操会否有很大可能放弃占领豫州的战略?”

“唯一的问题,昆阳如今到底有多少人马,我军要是奔袭,有几分胜算?”

听到这话,王政闭目深思,沉吟不语。

郭嘉原先提出的战术,是攻下宁平三城,以逸待劳,本身是后发制人的策略,而这是建立在徐州军力有未逮的情况下。

如果本就实力不够,还要主动撕毁合约,失去名义和先机,自然胜少败多。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也。

现在袁谭那边发生了内乱,王政的泰山失去了一大威胁,曹操的兖州却多了一处威胁!

王政现在可以抽调的兵马更多了,曹操呢?

夏侯惇如今带来的兵马中,是否有部分是原本在兖州驻扎的守军?现在是否要调遣回去呢?

现在发现战局出现了变化,有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随后的战术部署自然也应该随着做出调整,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两者本就各有利弊,因势利导因时制宜才是最正确的。

后发制人较为稳妥,不足之处是耗费粮草太多不说,还浪费时间和精力,豫州这中原之地固然是好,可并非王政发展战略前期的必取之地。

他的出现,固然让曹操的发展没有原历史那般顺畅,可同样,亦因为如此,曹袁联盟或许便不会如原本历史般那么快的瓦解,甚至发生内斗了。

曹操若危袁绍必救,所以王政拿下泰山后便没有继续蚕食兖州其他各郡,豫州亦是同理,他不能让曹操这么快夺下豫州全境,却也不可能现在就对豫州下手。

先发制人有些急进,更有些风险,有利的地方是只要获得一场大胜,夏侯惇再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可只要曹操心存忌惮,不欲在此时和王政爆发冲突,便极有可能制止住夏侯惇,并暂时放弃攻打豫州的计划。

毕竟他有天子在手,先转头去把颍川北面的司隶州先拿下也没有问题。

随着高览,严然带头,诸将分别发言。

有的认为胜算大,有的认为胜算小。两厢里辩论不休,争吵一团,彷佛又重演了当日大堂之上祢衡、郭嘉、黄忠、糜芳等人的争论一般。

冷眼旁观良久,王政暗自思忖多时,心中有了定论,摆手制止了诸将的争论,却不先说,反而侧目望向郭嘉问道:“奉孝方才说是两件事情,另一件是什么?”

郭嘉潇洒一笑,掏出另外一份,一边上前面呈王政,一边躬身道:“下邳糜芳传来消息,近日袁术立台省等官,乘龙凤辇,祀南北郊...”

话音未落,便见王政拂袖而起,剑眉一扬:

“他要称帝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