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飞蛾扑火(1 / 2)

加入书签

徐州民团的情况淮海军这边了然于掌。论起战场侦查,淮海军绝对是整个大清最专业的。一些淮海军的侦察兵穿着碎布做成吉利服,身上插满各种伪装物,趴在民团的周围,最主要的是每个小组都配备一副望远镜,这玩意国外很容易进口,但是国内的军队配备的却不多,清军除了个别将领有之外,谁会花大钱买给底下的士兵呢?这边,侦查兵早已经把民团这边的情况报告给了董书恒跟蔡树森。

淮安号指挥室内。

“总统,看样子民团是准备一拥而上了,据混进民团的特战队传来的消息,这次民团那边实际指挥的是张家家主,此人有多次指挥宗族火拼的经验。看样子,对方把我们当成了那种家族私兵,并且对自己的兵力很有自信。”蔡树森站在地图前说道。

“这样最好,毕其功于一役,不会对地方上造成多少破坏。我们要的是一个完整的徐州,而不是一个被打得破破烂烂的徐州。”董书恒说道。

“总统,我去岸上指挥了,您就在淮安号上坐镇吧。”蔡树森真怕董书恒头脑一热也要跟着上岸去看热闹,那样子自己就不好发挥了。毕竟总统到哪里都会成为中心。

岸边,已经上岸的淮海军士兵已经在离运河300米的地方,挖出了一道战壕。现代军队土木作业是很重要的一项科目。董书恒对此非常的重视。现在的军队,包括洋人的军队在土木作业这方面都不大重视。现在主要强国的陆军还是流行排队枪毙那一套,双方对战比拼的是火力输出和士兵的勇气。太平军倒是比较重视土木作业,但是主要限于守城战。

这个战壕很有淮海军的特色。战壕本身只有一米深左右,但是挖出的土全部堆在一侧,形成一个缓坡型的矮墙。这样士兵现在战壕内,正好可以把枪搭在缓坡上射击。

但是蔡树森并不准备直接在战壕里等着民团杀来,可以说这个战壕是是为了防止意外的退路。董书恒教过所有的军官战场推演。为了打好自己的第一场仗,蔡树森已经和自己手下的营连长反复地进行了推演。最后得出了现在的结论。

岸边,蔡树森正在召集手下的营连长,做最后的动员和部署。

“报告团长,敌人距离岸边还有三公里。”这时一个传令兵过来报告。

“好了,各位,今天总统在船上看着呢,我们一定要打出守备一团的气势来,现在回到连队做好战前最后准备。”

整齐的跑步声,在岸边岸边传来,步兵正在进入自己的位置,检查枪支弹药。守备一团是唯一配齐后堂枪的地方守备部队,但是德莱塞这种枪不是很成熟,很容易出现故障,每次使用前后都要认真检查保养。

这次打完扬州,时隔四个多月,从国外请的专家和订购的设备差不多也要到了。一些东西董书恒有点概念,到时候集合这些人的力量,才有可能能造出来。

董书恒现在最需要的是一款成熟的步枪。等有了时间,董书恒到兵工厂找约翰·拉德福德,他已经画好了一款步枪的草图,这是一款成熟步枪,拥有旋转枪栓,还有一个五发的弹仓,今后它会风靡整个中国。

对,他就是毛瑟1888式委员会步枪,中国仿制品称为“汉阳造”、“老套筒”。如果现在能够成功推出这款步枪的话,无疑会领先整个世界。

回到战场之上,如果这时候,董书恒的手中有一台大疆,从天空向下看去,就会达到黑压压的一大群人拿个各种各样的领兵器,穿着各式破旧的土布衣服,如同潮水一般向运河岸边拍去。而穿着统一迷彩军服的淮海军守备201团的一千余名士兵则排成三排,形成一条单薄的战列线,如同一条堤坝一般横列的在离运河码头三百多米远的地方,从前方看去,可以看到在他们身后50米的距离有一道低矮的土墙。

离运河2公里远有一个小丘,上面有一个凉亭,是平时供来往运河的客商歇脚的。此时这里成了张玉林等人的临时指挥所。亭子的中心摆着一个小茶炉,几名俊秀的侍女正在烹茶,张玉林正在与其他几位家主聊天。

“张兄,真有儒将风范!”场中的闫家家主闫溪宾说道,“怕是这茶未烹好,那淮海军就已经在运河里下了饺子。哈哈哈……”

在离运河一公里之外,张勐正带着团丁队伍向前压进。

“这个大伯太不靠谱了,前面装逼的事情自己做,现在要冲锋陷阵了倒是想起了自己。”张勐在心中吐槽道。

不过看着这人山人海的队伍,张勐心中倒是安稳了不少。他的身边是一千多巡防营以及五百多各家家丁,这些人手中大多拿着鸟铳,队伍也稍微整齐一些。张勐把这些人放在队伍的最后面,负责压阵,起到督战队的作用。

河边,蔡树森跟他的士兵站在一条线上,淮海军虽然训练要有素,但是作为守备团,他手下除了军官老兵不多,所谓的老兵也只是经历了一两场战斗,见过血而已。淮海军还是成立时间太短,缺乏历练。

因此,蔡树森选择和士兵站在一起,一方面鼓舞士气,另一方慢方便快速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战场的西北面五公里外有一片树林,此时有一支五百多人的马队正隐藏在这里,这便是张家请的山东响马了。因为这支队伍一直没出现过,所以没有出现在淮海军的情报上,这也淮海军的疏忽,包括蔡树森派出的侦查兵都没有注意这个方向,他们在思想上对地主豪绅,还是过于轻视,要知道这些人统治中国底层社会几千年,不可能没有一点本事。

这支响马一直在沂州府地区活动,领头的大当家名叫林威,为人仗义,身边聚集了一批绿林好汉。他们在沂蒙山区有自己的山寨,手下的弟兄家眷一共也有五六千人。

平时这支队伍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敲诈地主乡绅,打劫商队。有时候也接一些黒活,山寨附近也有一点开垦的土地,但是沂蒙地区土地贫瘠,光靠种地肯定是养活不了这么多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