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平静的结束(2 / 2)

加入书签

朱棣大怒,认为是他们筹备不力,将几人下狱抄家,方宾因而惧怕自尽。永乐二十年开始,明成祖几次出征都无功而返,空耗钱粮兵马,到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于出征途中病危,回想起先前夏原吉之言,对左右说道:夏原吉爱我,之后便溘然长逝。之后太子下令释放了夏原吉,闻知成祖死讯,夏原吉哭倒在地。

之后夏原吉向太子建议,罢兵休战,积蓄国力,废止郑和出使西洋等数条,太子均一一接纳。

笔者此处引用此典故,乃剧情所需,并非真实发生,请勿对号入座。)

姚广孝闻听此言,不由大喜,他的本意原本就是要力保夏原吉,如今虽然朱棣用一种近乎无赖的方式为夏原吉开脱,不过到底他已经得偿所愿,自然是深深拜谢。

其实他心中也明白,朱棣如此处置这二人,大事化小,其实也有他的苦衷。

众人皆知,丘福乃是汉王朱高煦的人,而夏原吉的背后,则是太子朱高炽,倘若朱棣严惩了这两人,那么对于他们背

后的这两兄弟,朱棣应该作何处置?

太子与汉王之间的党争,原本就是朱棣最为得意之作,若是因为此事导致朝堂之上的平衡被打破,朝局动荡,朱棣失去了对朝臣的掌控,这岂非是得不偿失了?

这样的蠢事,朱棣才不会干呢!

不过丘福竟然能够在京城擅自调动军队,这实在是太危险了,他绝不能留在京城,因此朱棣只处置了他一人。

而对于夏原吉,这个人性格直率,朱棣一眼就能看穿他的心思,用起来也很顺手,这样的人才,的确难得,朱棣对他网开一面,也在情理之中了。

如今这样的结局,无风无浪,汉王平静,太子平静,皇上平静,朝局也平静,皆大欢喜。

姚广孝暗自松了一口气,一直为夏原吉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了下来。

迟疑了片刻,他忍不住又开口问道:“你那么,关于此事的其他人,不知陛下准备作何处置?”

朱棣一怔:“其他人?还有谁?”

姚广孝说道:“比如西北边境的小侯爷宋琥,他麾下的十万边军的异动,还有肃王朱楧的隔岸观火,按兵不动。”

朱棣望着姚广孝,心中暗自有些吃惊。想不到竟然连这些事情,全都逃不过姚广孝的法眼。

看起来他倒真的是身在寺庙红尘外,却能知天下之事,这“黑衣宰相”之名,果然是名不虚传。

朱棣摇摇头说道:“宋琥的奏章里写得很清楚,这只不过是边军循例正常调动而已,没什么好奇怪的。再说,如今边军已经回归原驻地,并无异状,朕为何要处置他们啊?”

顿了顿,朱棣才继续说道:“何况,他们此举不过只是为了保一个人而已,与这里的事情丝毫无关,朕又有什么理由去处置他们?”

姚广孝明白了,他脱口而出道:“他们是为了那个叶……”

他刚说出一个“叶”字,立时醒悟,马上住口不言,可是朱棣那阴冷的目光已经投射了过来,他赶紧低下了头。

不过想想,既然已经说出来了,索性就问到底,姚广孝接着问道:“微臣听闻那位宋小侯爷与这个人一直不和,自小便是对头,之前又曾经出了兰州围城那么一档子事情,他们应该相互敌视才对啊,怎么会如今会忽然动兵来力保他呢?”

朱棣阴冷的目光渐渐转变了,变得若有所思起来,叹道:“是啊,这一点朕也觉得奇怪。只不过这世上的人,难为知己难为敌,敌友之间的这种事情,原本就难说得很。”

难为知己难为敌的道理,姚广孝当然明白,这世间大多数时候,敌人往往要远比你的朋友更加的了解你,而亦敌亦友,甚至化敌为友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了。

朱棣看着姚广孝,忽然有些不愿意再让他这么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追问下去了。

要是再追问下去,其他人,还有什么其他人?

汉王朱高煦暗中派人去蜀中剑门卫所,阻挠调兵,算不算是其他人之一?

那么朱棣应该对他如何处置?

关键在于,他是如何得知自己此行的目的会是针对蜀中唐家堡的?再继续追查下去,这其中又会涉及到什么人?

这些事情,朱棣想想都觉得头疼。

如今王全已死,失去了一个左膀右臂,自己的计划也已经失败了,他已经感觉到很累了,不想再继续这么折腾下去了。

朱棣长长的呼出了一口气,就让这件事这么结束吧。

姚广孝没有再继续追问下去,他恭谨的告退了。

闻弦歌而知雅意,他是个聪明人,自然知道什么时候应该适可而止。

他和蹇义一样,都是聪明人。

皇帝的身边需要这样的聪明人,就如同同样需要夏原吉这样的能干的人一样。

姚广孝走了。

朱棣独自站在谨身殿外,抬头看着天下变幻莫测的云彩,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看起来一切都结束了,平静如常。

可是,当真能够如此的平静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