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父子有别(2 / 2)

加入书签

其实也是想在给公子山最后一个机会,要让王后的例子来警醒于公子山。

“原来如此,怪不得王后要挑起我与大哥之争,原来是想让我与大哥自相残杀,让夫概二叔得利。

王后此举实在有负父王对她的宠爱,也实在不值得,为二叔如此付出,最后连命都搭上了,实是愚蠢之致。”

公子山此时喝了些酒,听吴王又开始在问他,而且语气温和,没有半丝吴王的威严,心里也镇静了许多,语气也冷酷如冰。

而且脸上带着怨毒之情,似乎也觉得王后是咎由自取,没有一丝同情之心。

吴王一听,心里也是寒意大增。

原本以为许多事公子山并不知道,至少公子山不知道当年为何她的母亲会被孙武斩杀,他还真的以为是静妃一人所为。

所以在听到王后被夫概杀死,至少会有些痛惜,也会悲痛,可见刚才他的痛哭,也只是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感觉。

觉得公子波死了,那么至少王后会支持于他,所以他一听之则痛哭。

如今听吴王说出王后真实的目的是要他兄弟两人的性命,而帮夫概争取成为吴王的机会之时,他的本性还是从他的语言之中表现出来。

“不错,王后是愚蠢之极,可你呢?

你觉得依你之智,就能应付吴国将来的复杂局势,以及需要面临的外敌内患了吗?

越国范蠡对你的承诺,只是一句虚言而已,正是‘兵不厌诈,你何必当真。

而幽冥组织支持于你,你真的以为幽冥尊主如此不智,竟然真的欣赏于你的才智吗?”

吴王的语气慢慢的在加强,一点一点把揭开公子山的底,让公子山像祼露一样,同时也表明吴王其实随便一件事,都可以处死他,而不会只是因为公子波之死的嫌疑。

可吴王还是再为公子山斟了一樽酒,这些问题已经不是在问公子山,而是想打醒于他,让他有所自知,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可公子山听吴王语气在加重,心里也是一时之间震憾。

但就像一个人,到是明知会死的时候,反而会胆子大起来。

而且此时公子山有了把持,知道夫差与自己是吴王必保之人,只是于太子之选上因为公子波之已死,吴王在偏袒于现存的三弟夫差,心里也有些不服。

特别是夫差在这一段时间里,并不热衷于争位,反而一心投身在军营领军之中,疏不知夫差不直接参与,才是明智之举。

夫差为吴王三公子,即非长子,也无公子山贤名,本是在吴国继承之中两不沾边之人,可他却并不着急。

反而能被吴王看好,这一点或许公子山永远也不会明白其中道理。

“父王,大哥身后有梦魇组织支持,其为长子,而我有贤名。

在父王三个儿子之中,我与大哥是太子之选的最合适人选,父亲为何如此偏袒。

孩儿虽然与幽冥组织合作,可却并未伤人,也未破坏吴国继承规矩。

而且只要孩儿多些磨砺,一定可以胜任,不会让二叔及蹶由叔祖的不良动机得逞的。

父王你要信任孩儿,孩儿一心只为吴国将来能称霸于列国,继承父王之志。

还请父王成全。”

公子山此时似乎觉得还有希望,吴王不希望夫概公子继承,更不希望蹶由公子继承。

那么继承之人就落在他与夫差肩上,而他则一直认为他比夫差有优势。

今日吴王以父亲身份来见他,让他以为吴王于此时来,是想对他有所期盼,刚才虽然揭了他几条该死之罪,却并没有责骂,像是已经原谅了他所做所为一样。

所以此时说话语气里透着一股自信,一股非我莫属的自信。

可他不知,他连现在的局势都把握不清,竟然还奢望着再当太子,让吴王已失望透顶。

公子山此时再次跪在地上,呆呆的看着吴王。

吴王心里也不再**何希望,也没有生气,反而十分和气的看着公子山。

缓缓一笑,喝了一口酒道:“山儿,你起来吧,你现在不必去想太多,你大哥已死,现在王后也离本王而去。

本王实也不想再添悲痛。

听闻孙武将军已问询过施子小姐,知道你当夜与她一起饮酒,波儿之死,算起来与你无关。

今日你就与本王一起回去吧,此时吴都事多,你就帮衬着太宰大人处理一些葬礼之事,你也熟悉一下宗室事务吧。”

吴王说完,亲手扶起公子山。

公子山面带微笑道:“谢谢父王成全。”

“我们父子之间,有什么谢与不谢的,起来吃点菜,我看你这几日也消瘦了许多。”

吴王说完,亲手为公子山夹了菜。

公子山一看也满心欢喜,像是回到年幼之时,与他的父亲一起用饭一样,十分亲切,也十分幸福。

特殊是此时原本觉得没有任何希望的吴国太子之选,又重新回到怀中,这股喜悦像一阵春风一样吹过他的胸间,让人心情在好,脸上一直挂着笑。

只是他没有感觉出吴王的变化,刚才开始吴王还抱有希望,此时对他如此厚待,反而是不抱任何希望了。

吴王一边喝着酒,一边看着公子山满心欢喜的样子,脸上露出微笑,心里却已跌入冰窑。

“父王孩儿吃好了,这就可以随父王回去。

想来父王为探视孩儿也一路辛苦,也该早些加去休息。”

吴王一笑牵起公子山的手,就朝外走。

外面伍子胥与孙武两人一人一边站在外面,见吴王与公子山父子俩牵手出来,也是十分惊讶。

“孙将军,既然山儿有施子小姐证明没有刺杀波儿的嫌疑,自然不该被关押于此。

本王这就带山儿回去,并不有违孙将军军法吧。”

吴王显得十分尊重孙武,此时已不叫爱卿,而是直呼孙武为将军,也是适应这军中规矩。

“这个自然,敬尊王上旨令。”

孙武双手一揖,算是回复吴王的旨令。

“伍相国,你一直为山儿奔忙,当日山儿被拘,在朝堂之上,你也曾顶撞孙将军。

此次山而无恙回吴,你也不必在计较孙将军了。”

吴王也是两边讨好,可伍子胥却是不知该如何是好,脸上忧虑重重,却又不得不接吴王旨令。

“老臣惭愧,现在就向孙将军陪罪,望孙将军见谅。”

“那里那时,相国一心为国,孙武不敢。”

孙武也是对着伍子一揖,算是两相合好。

“孙将军,你就在军中忙吧,想来这两月之事,也够你筹谋的,本王就带山儿与相国回吴都了。”

吴王说完,再次拉着公子山,就朝车驾走去,脚步沉着,步伐稳重,似乎又回到年轻之时,意气风发,任谁也看不出此时的吴王是连丧至亲之人。

【作者题外话】:虎父犬子,吴王隐忍志坚,可儿子却浓包而无谋,所以才父子有别。

在春秋列国中,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

若不然也不会经历几百年动荡。

后期的秦国,也是因为连续出了几代明君,纵然是不贤之君,上天也只让他坐不长久,包括那个举鼎死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