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一章引火烧身(1 / 2)

加入书签

第七百二十一章引火烧身

王禅心里有意回避,可还是嘿嘿一笑道:“墨师兄,如此玄幻的传闻,师弟还是第一次听过,说明师弟我虽然行走列国,其实也都只是在权贵之间走动,反而少有与真正的民间相融合,这也师弟之失。

此事既然如此,也无可印证,更无实证,就也只能是听一听,想来这盗婴妖人却是一个男子,而非女子,而且若说此九尾狐狸有如此神通,怕还真是一个巨大忧患,还不能急于一时,还需慢慢应对。

只是不知史角大师还有说过什么故事,还请墨师兄慢慢说来。”

墨翟一听,知道王禅的心思,不想再谈论此事,而他的师傅确实也只说了这些传闻,对于此传闻的可信度,又无从考证,所以也只能权当是民间传闻,不足为信。

“另一件事,就是涉及到师傅管氏先祖的秘密了,但师傅他老人家也只是听闻,并没有具体与在下说得清楚,或者是因为涉及他管氏的秘密,所以师傅也有所顾忌。”

王禅一听,到也来了兴趣,看着墨翟道:“如此说来,该是当年武庚携同三监叛乱有关了,是与不是?”

王禅虽然对市井传闻听之较少,可对于历史上发生的事件还是有所了解,所以一说到此,就基本上猜测得十之八九。

“不错,当年商亡之时,武王封了纣王的儿子武庚在殷地,留在殷墟管理前商朝遗民,而同时封了三位叔父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三位于殷地四周,共同临视于武庚所领的前商遗民。

分别为卫、鄘、邶三处封地。

可后来武王驾崩之后,周公旦辅政,引起当时这三位兄弟不满,认为周公旦会因此篡位,三人不仅未监管武庚所封之殷地,反而挑拔离间,至武庚叛乱,险些颠覆大周。

而当时的周公旦为平复叛乱,以武王之子成王之名,亲率大军平叛,最后斩杀了武庚,灭了东方五十余反叛的诸侯小国,同时做为叔父的管叔鲜(姬鲜)亦被斩杀。

蔡叔度被流放,霍叔处被贬为庶人。

再封了纣王的兄长微子以取代武庚管理前商遗民,成为宋国最早的封地。

而就在宋国周边封了其它王叔成立了郑、卫、以及鲁国三国。(鲁国原先是周公旦的封地,可周公却不愿成为封地诸侯,自己撤了自己的封地,改封他的兄弟。)

而当年姬鲜,也是武王、周公旦之弟,文王三子,因后来有了封地故其后人改姓管姓。

而他就是当年太公之徒,也是离魂组织的第二代尊主,也是我师傅的管氏先祖。

因叛乱之事,所以封地被逐,才流落于民间,但却一直秉承着其先祖之志,护卫着齐国,这其中有没有欲图反叛之心,其实也无人能证其清白,而且师傅也未说清楚,只是这几是年来也算安闲。

而当年周公旦之所以能三年灭了武庚反叛,其大量周兵却都来源于秦国。

所以周公旦把梦魇组织交与了秦国先祖,以延续梦魇组织,其中也有护卫大周,而负责清除余孽的想法。”

墨翟也是挑着重要的说与王禅,他知道王禅聪慧无比,与常人有异,不需要长篇大论,只是说此事,也是提醒王禅,说明管氏的由来,以及宋国的由来,这些对于王禅也是十分清楚的。

“不错,此事史书之中少有记载,传闻当年成王年幼不能亲政,可当时朝政不稳,诸侯心异,而当时的周公旦在武王驾崩之后不得不摄政周朝,这才引起他的这此同姓兄弟不满,以至大周天下风雨飘摇。

可这些兄弟也不可能公然反叛自己的姬姓江山,所以就挑拔了当时纣王之子武庚发起叛乱,试图借武庚前商遗民反叛大周,行夺取姬氏江山的目的,只是不曾想他们会败于周公之手。”

王禅也是有些感叹,知道这其实也和楚国兄弟相争一样,都是为了权势而已。

周公旦当年所惧正是这些姬氏王族,而这也正是当年武王设立四大组织的初衷,只是武王也未曾想,最早的四大组织却以与了反叛大周之行。

“师弟,你之所姓王氏,其实就是当年霍叔处所留,本来姓霍,可后来取了封地,被贬为庶人之后,又改性王,而周公旦之所以可以大败由当是第二任离魂尊主的管叔鲜,身为文王八子,霍叔处所统领暗夜组织功不可没,因为他本就是此次反叛的内应。

当时的四大组织,其实明为离魂与暗夜联合,而梦魇与幽冥联合与之相斗,实则是三大组织同斗离魂组织。

所以那一次武庚反叛,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周公旦只是借反叛之名,以清除大周这些有反叛之心的王族兄弟则已,为后来的大周朝安享几百年打下基础。

而作为暗夜组织的霍叔处,后来因周公旦不愿揭露他的身份,怕遭离魂组织报复所以才故意贬之为庶人而流落于晋国,其后人一部分迁至了虎踞镇,也就有了你的王氏之脉。

说这些,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就是,你可知武庚是谁之子,而他当年本是纣王继承人。”

墨翟先把那一场大战的关键说清,其实是因为霍叔处原本就与周公旦联手,所以才能里应外合,三年时间就平叛成功,而此人也正是当年被贬为庶人的文王之子,也正是王氏的先祖,暗夜组织的首尊。

“师兄,依你如此说来,若在前商纣王之时,能得继承王位的,该是当进宠姬妲己之子,如此说来,武庚该是妲己与纣王所生的儿子,如此才会有这么大的仇怨,因为是周王明取代了本该属于她的儿子继位的商王朝。

而传闻当年她也是联络了世间的万千妖魔以对抗大周的征伐。”

王禅也是一点就通,心里也是在盘算着。

“师弟聪慧,正是如此,只是当年的事情十分复杂,若是没有亲历的,谁也说清楚了,师傅所言也只是传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