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六章以德为尊(1 / 2)
第八百六十六章以德为尊
晋王一听也是看了看王禅微微点头道:“既然鬼谷先生已经发话,本王自然同意,想几年前鬼谷先生运筹帷幕,不费一兵一足化解了我晋国与楚国之争,也让大周天下南北之间少了争伐,本王敬重鬼谷先生,不敢有异议,只是不知吴王以及齐王兄是否承鬼谷先生之情呢?”
晋王此时到是体现得十分大度,问起吴王与齐王。
“鬼谷先生与本王相交甚好,本王自愧不如鬼谷先生,有先生一言本王如吃了定心丸焉有反对之理,晋王兄多虚了,只是齐王兄却与你我不一样,他如何想,还要齐王兄亲承才是。”
吴王也是十分淡然,对于鬼谷王禅的提议,他是十分赞同,毕竟说起来他是远客,若要再回去筹谋定然也需些时日,而半年之期应该就刚好,就算带兵来中原与晋王相较也不会显得仓促,所以他一口同意,没有其它意见。
齐王此时也是被王禅蒙住了,半年之后正是他寿延之期,若说半年之后才让南北两方挑起冲突,于他而言十分不利,他得有命活到半年之后才行。
虽然他现在是离魂尊主与齐王两人合体,可对于此事他还是暗暗思虑了半刻。
“既然此次会盟又是本王提出,而晋王与吴王兄都同意鬼谷先生的提议,本王焉有不同意之理,此事就这么定了。
只是地点已定日期也定,本王在此建议以我齐国、晋国、吴国三国之名共发邀帖如何?”
齐王毕竟是两个人的脑子在使唤,所以动得也其它人快一些,他知道现在因鬼谷王禅一语,他再说其实也没有意义,反而会让人觉察出他的野心,所以此时不得而已也只有顺水推舟了。
而此时吴王与晋王也都点头认可,若以吴晋齐三国联名,这样一来就会更有说服力了。
“只是鬼谷先生,刚才闻得先生与墨先生所言,此次会盟是以德为尊,老夫也是年暮之人,其实心里已无争胜之心,可却也觉得德行之比实难有一个让人信服的规矩,更达到先生之意,不知道先生有何良策可以把此次有利于天下百姓福祉之事顺利完成,推选出一位真正的霸主,以统领列国,以尊天子呢?”
齐王此时也算又是入一个主题,却不再问晋王与吴王,他也能看到出来,其实在这些人中,王禅的话语权比他还要重得多,只要王禅所说,其实他没有反对意见,就算刚才他说出商亡周兴之地所在是宋都,而墨翟因为王禅的关系同样没有意见,由此看来鬼谷王禅确实可以左右整个宴席的局势,现在他当然也会投其所好,利用王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齐王尊上既然如此问起,当然也是看得起在下了,只是在下刚才已经说了,此事在下并不参与,只求有利于民生,有利于大周天下,所以何为标准自然是当事之人说了才算,若说我一介布衣去管诸侯列国之事,也显得过于自负了,只是德当然是首要之尊了,若是无德选出一个霸主,就会有如商汤,就算强于天下又能如何呢?”
王禅的话虽然并未明确,可也把会盟争霸的标准交与参与之人自行确定,这已经是够宽容之厚了。
只是最后的话却又让人听不懂,毕竟刚才齐王已经说了,德行难有标准衡量,不知王禅肚子里又卖的什么。
至于最后一句话,自然是说给芮姬娘娘听了,所以王禅说完之后是看着芮姬,而非齐王,更非对面的晋王。
“晋王兄,鬼谷先生如此大度,此事当与你与吴王为主,本王虽然参可却并没有争盟主之意,所以只要两位主事的确定评判标准,本王也不会有异议。”
齐王此时像是又再退一步,现在直言不会参与争霸,意思也是越来越明显,三方争霸自然会牵挂过多,矛盾就不会突出来,而齐王慢慢变成发起之人,而不是争霸之人,那么争霸就变成了晋王与吴王之事了。
此时齐王意图也是十分明确,就是要看代表南方的吴王与代表北方的晋王意见了,只要两人商议一致,似乎此事就可以落地了。
“吴王兄,既然齐王如此说辞,本王不成全于齐王也不行了,只是刚才齐王所言,以及鬼谷先生所言确实让本王难做,以德为居,此事确实难与评判,可若无德,这似乎又与我们会盟的初衷相背,本王也是为难之极,不知吴王兄弟有何建议?”
晋王一副稳拿必胜的样子,其实他问吴王是有目的的,这就要看吴王的表态了。
“本王也赞同于此,先有德才能行于天下,才能领导列国。
本王年少,不比晋王老成,可纵是君王,也为一方百姓谋福度利,这德者首为家,后为一方百姓,再为天下,这该是德之有序,所以若说本王与晋王来说,该无从比较,晋王兄问我,也让本王为难。”
吴王自己也不好明说,其实德之比较真的还一时无法明确,再说起来也难与服人,若说会盟历来以武力为尊,这也是列国这些年的惯例,谁强大谁就有话语权,谁也就可能称霸于列国,而实力也是吴王的本钱,而非德行。
吴王之所以此次北上,就是因为吴国实力非凡,与非它日可比,所以吴王把持的其实是吴国此时的实力。
“好说,好说,既然如此本王不倚老卖老了,还要望吴王尊上见谅。
本王这些年来一直掌控着晋国中原大地,也与列国有些争纷,但却从来未占有过任何一个之封地,此事有天可证。
此时情形,齐王不争此霸主之位,想来楚国叶公刚才也表明楚国态度,无意于南北列国霸主之争,而秦太子殿下也不会参与,那么南方列国之中除了吴国之外,似乎还少了越国。
若说越国几年前战败于吴国,可这几年来越国也是平安无事,国力渐长。
只是听闻吴王尊上当年俘虏了越王勾践与范蠡,而两人一人是国君,一人是越国中将军都是越国不可缺失之人。
你我皆是大周天子的封臣,同为诸侯列国,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我大周天子历来有好生之德,对当年商汤之臣也一视同仁,不欺不凌。
所以本王觉得吴王尊上囚禁越王及中将军范蠡实不足以体现列国之间不伤君王子嗣的规矩,若说要论德,本王觉得应该以德为首,赦免越王及中将军范蠡才是,这样才能突现我们此次会盟的诚意,让列国皆知吴王是一个有德之君。
如此一来本王与吴王和有服一下之德,将来平起平坐以代表南北,参与此次会盟确认将来霸主基础。”
晋王此时也是不急不缓,语气之间充满起伏,而他也一直看着吴王的表情。
晋王的这一招也是出人意料,却又在谋算之中,当年晋国扶持吴国牵制楚国,而现在吴国强大与楚国交好,显然对晋国不利,若说再次扶持越国,那么吴国就会又有了后顾之忧,而这也正是吴国的痛处。
此事出口,整个大堂之内也是议论声起,所有指责似乎都是对吴王不满。
毕竟在列国之中,就算是灭了一国,一般也不会对其国君及其王族下手,就算是大周天子,取商而代之后,也善待于前商的王族子嗣以及前商子民,而且还特赐了封地,以养前商百姓。
只是因为武庚叛乱前商之地最后演化成了现如今的宋国。
而现在齐王所说的意思已经十分明显,就是以德为论,要吴王尊从大周礼仪,放了战败的越国国君勾践与中将军范蠡。
此时吴王一听,心里也是有些意外,他知道晋王的意图就是要让越国现次成为吴国的后顾之忧,而且几年前相国伍子胥一直主张直接杀了勾践与范蠡,以绝后患。
可夫差却是一个自负而讲信义之人,在当时并不把越国放在眼中,而且这其中还有伯否以及伯焉以及越国莲花公主为勾践求情,所以夫差并没有遵从于伍子胥,只是收监了勾践与范蠡,同时也有在两人面前炫耀的目的,以羞辱越王羞辱越国百姓,让他们失去信心。
此时西王妃也是缓缓看了一眼吴王,眼中充满期盼。
吴王当然知道西王妃的意思,越王勾践以及范蠡当年有恩于南海婆婆,而南海婆婆是西施的师傅,所以当越国战败之后,越王以及范蠡并没有死,这其中也有夫差考虑到西施的感受的原因。
所以现在勾践与范蠡只是作为他的马夫,这三年来被囚于虎丘,一是为当年他的先父吴阖闾安陵,二是给吴王养马,虽然说与其身份不符,可若比起被杀而言,也体现了吴三本性里的仁善与信义。
(此书第一部分吴越争霸时,第一次吴越大战,也就是吴王阖闾求仁得仁之时,当时吴王阖闾亲口跟夫差讲过,要让夫差为其报仇血恨,如果说这样算起来,吴王夫差已经对越王勾践及中将军范蠡很宽容了,当然西施的作用不可小瞧,这也跟西施的仇怨有关,读者应该明白,所以此时西施看夫差的眼色,却也透着不同的想法,此书最后自会揭晓。)
吴王夫差此时也是脸色变了几次,他知道此事还有些不好办。
在吴国一直主张杀了勾践与范蠡的就是当今吴国的相国伍子胥,而且伍子胥其实也是为吴国谋算,并无私欲。
如果他此次回去公然放了勾践与范蠡,那么必然会与伍子胥君臣不和,当然若是放了勾践与范蠡又会让另外一个柱国之臣伯否对他更加忠诚,毕竟越国莲花公主此时已是伯家的儿媳妇了。
所以此时的吴王也十分矛盾。
可他再细想,若是不放勾践与范蠡,那么此事又成了晋王以及天下列国诸侯耻笑吴王失德的把柄,将来又有何面目可争霸中原,纵然争得霸主,也会无法让人信服,更何况王禅与墨翟两人都支持于他,而却一直强调德行,这也让他不得不考虑周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