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五十章不惧未来(2 / 2)

加入书签

范氏这一次比之中行氏又不如,这全是人祸非是兵凶。

而这一切也都是吕子善的谋略,就是要让赵氏知道三氏的威势,打压赵氏的士气,传递恐惧之情,所以赵族主、尹城主关于智韩魏三氏的兵讯保密,任何人不可在军中私传,若有私传者斩。

另外,三氏既然不会围城,那么我晋阳城也不必深埋这么多粮草了,决战不会在晋阳城打开,说不定将来还是会在阴风峡谷结束。

大战之后必是凶年,而且战火会有损百姓良田,让百姓流离失所。

所以如果以此为代价羸得这一场胜利,那么于赵氏而言又有何益,所以晋阳城的粮草当拔付与各地,将来可用这些粮草来接济百姓,让百姓可以安然度日,不会因为饥荒而流离失所。

一国之本全在于民,没有百姓又何来诸侯列国之存在呢?

更何况,赵氏封地在晋国以北,若大战之后民不僚生,势必会引起燕国以及北方异族的窥视,那时若燕国或是异族出兵,那时赵氏又何以应对,百姓就更是苦上加苦,火中上加油了。

若能保得百姓安居,那么想来燕国与异族不敢南下,而且受此次大战的影响也会降致最低,不用三年之后,赵氏封地之内即可恢复如常,此是长久之计,不可不提前考量。”

王禅先是解释了此次智韩魏三氏的攻伐之术,接下来又解释了为何要把晋阳城的粮草迁出到赵氏各地一切都是为将来快速恢复赵氏封地之内百生生活。

把此战火的影响降致最低,所以一是以守为攻,二是不把战火扩大到全部封地,另外就是把粮草存在百姓之中,以救济于将来百姓的困难。

“那么依先生来看,三氏会陈兵于何处?”

此时尹铎再次问起,对于粮草的疑惑,他心里松了下来,对于王禅如此仁善之心,他并不敢有异议。

而且他也知道这一次大战不比前与范氏中行氏的大战,那时只要守信城池就可拖垮两氏,而智氏韩魏三氏却并非如此只守不攻,而是要歼灭智氏,这就是战略目的不一样。

所以将来的战场不会是在晋阳城,而是以晋阳城为诱,把战场放在晋阳城外,只有这样才能歼灭智氏。

“北门。”

王禅刚才说了一大通理论,可关键的时候却又只有两个字。

“尹兄弟,必然是北门,这就是先生不比常人之能呀。”

董安于此时也理解了王禅的谋略,所以一听王禅说出,就明白了对方的意图。

“公子为什么会是在北门,除了北方,其它三门都受损不一,而你又不让尹铎主修补城墙,可北方却十分坚固,未受损坏,这很让人难与理解。”

其它人不问,此时白灵却问了起来,这确实让人大为不解。

“晋阳城所在之地,北高南低,所以汾河水才会向南流。

而东西两侧则相对平整,而南门显低,这也才是为何范氏与中行氏攻城,他们的攻城器具难与打到晋阳城的原因,而守城器具可以发挥更大效用,攻击得更远。

而北面则不一样,本身就有一个由南向北的坡,而依本公子测算,最多城外一里就可以达到晋阳城的高度,甚至比晋阳城还要高。

所以不利于守城器具攻得更远,却有利于攻城方的攻城器具在更远的地方就可以攻击到晋阳城,这就是晋阳城的缺点。

所以吕子善并不会去占范氏与中行氏的便宜,不会选择陈兵于其它三门,那对于三面城墙又有什么必要去修呢?”

王禅边说边用酒杯在桌上摆了出来,而且手上也做出一个上坡的样子,让人更明白其中道理。

“是呀,范氏与中行氏邯郸赵稷都在比晋阳城低的地方,所以守城器具可以打得更远,可北城门却不一样,若他们站得高了,就可以无视城墙之高,反而比晋阳城高,在远的地方就可以攻击到晋阳城,所以你才会让尹铎城主大修城内的民居民房,也是要保护城内百姓不会多有伤亡。”

“聪明,不愧是本公子的丫头一点就通,当然晋阳城的百姓也不会留得太多,他们会随着粮草迁出而斩时牵出,只会留一部分百姓,将来也会少有一些无谓的伤亡。”

白禅此时拍了拍白灵的肩,也是一层一层的解释着,无论是为何不修其它三门城墙,还是为何要加固晋阳城的民居民房,其实都是在为百姓谋想,一环套着一环,只有想通了一环,才能理解另一环。

“本姑娘才不聪明的,我看只有董公懂得你的意思,只是董公要赴晋都就义,若不然——”

白灵此时见董安于手扶胡须,却面带微笑,静静听着王禅解释,而此时尹铎也才恍然大悟。

“若不然又能如何,若不然恐怕就如同先生所说,智氏与韩氏魏氏都会小心翼翼,这样在我赵氏封地之内作战,会更不利于赵氏。

可他们不知,有无我董安于其实并不重要,有先生在此坐镇自可运筹于帷幕决胜于千里,此战董某也算是心安了。

想来如此安排当还有其它用图吧。”

董安于看着王禅知道王禅还有没有说清的谋略,可却也不明问,只是试探一问。

“不错,此事尚还不可说,不可说也,说了就无用了。

此时我看大家还是饮酒作乐吧,不必为将来而忧,也不必为过往而愁。”

王禅算是总结的发言,既让大家不必为董安于的必死而忧虑,也不必为琴归不知过往而可惜,其实过去之事已逝,未来之事无论祸与福其实都未必会发生,若说一定会发生的也只有死亡不可避免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