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大发展(中)(1 / 2)

加入书签

那么咱们古代有没有大容量的器物呢?

当然有,还不用到唐宋,上古就有了,青铜器!

商周时代就已经有青铜器出现,但现在我是没办法冶炼的,所以我还是挑选尽量大的陶罐来做实验。

把野豆子往罐子里装上大半,然后加上水密封起来,天气太冷放火塘边烘烤着,过几天去揭盖一看,嘿!发出豆芽了。。。

大家第一次吃上了豆芽。

重来!

这次先把豆子泡软,然后用手揉碎,再封起来。过几天再看,恶臭无比,全部腐烂了。

倒去田里当肥料。

再来!

是啊,微生物是出现了,但是霉菌不可控啊,不消灭捣乱的霉菌发酵就不能完成。所以“鬯”是个好东西。

把揉烂的豆子放进罐子,不再加水,我全部倒进高度的“鬯”,这次,算,算是成功了吧。

豆浆散发着浓厚的酒气,捞出酱子来舔了舔,有酱咸味儿了,但是这玩意会不会有什么毒性我不太确定。

于是拿胖子做实验,也不告诉他,独一份每次看胖子嚼肉就给他抹上一把,这小子吃着杠香!

除了最开始拉了几顿稀后面肠胃好像适应了也就没再难受。

于是这种盐酱成为了村寨大力推崇的“高级品”!

有咸味吃着就是香啊,过去那种没滋没味的原味虽然对美食家来说,原味才是食物最顶级的享受,但普通大众还是喜欢色香味俱全啊。

所以当把腌制酱料输出给周边部落后,简直被四方供为圣品!加强了统治力和对先进崇拜的向心力。

三、艺术

在宛丘附近采回的土经过烧制呈现出一种红铜般的颜色,以往人们更注重器物的实用性,依据不同器物的大小和器型,盛装不同的谷物。

有了油彩,除了已经将村寨装点的色彩斑斓,在器物上也开始进行艺术创作。

其实最初女娲是比较倡议图案的固定,用于表明自己村寨的身份,同时更多用于祭祀。

但人民的智慧是无法阻挡和压制的,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鱼这个最容易用线条勾勒的图案越来越多的被画在了瓶瓶罐罐上。

实用性和艺术性并举,从原始的只有物资需求,大大加强了上古人民的精神生活。

胖子对艺术的贡献源自泡妞,这家伙看见漂亮姑娘就又唱又跳,特别是在吃完饭灌点马尿后各种以前地摊卖“吼货”的流行民族风引起了伏羲注意。

为了满足伏羲对音乐的追求,我把绷紧的弓给他弹,随着我把弓压松和拉紧音符有了高低的变化。

现阶段保有直线思维的人类伏羲把五根麻绳依据长短绷在劈开的圆木上,竟然弹出了音调!

虽然是他发明的但不是他精通的,交给祭祀的乐师自己研究,不知道过了多少代“宫商角徵羽”才被固定下来。

有骨哨的经验我做出了骨笛,有孔有眼就能吹出声响,泥胚的什么“埙”,骨制“镈”陆陆续续被人创作出来,依旧还是交给祭祀团队,目的依旧是为祭祀服务。

无论怎么演奏还是没办法达到胖子嘴里那种快节奏的变化,因此古老乐器的演奏都缓慢而悠扬。

或许这也是中华文化注重厚重和意象的启蒙,包括影响到后世的国画等注重精神而轻形式的思维。

西方直线思维就完全不同,画画就是写实,越像越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