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西路事变(1 / 2)

加入书签

话说昆连氏这个宗族姓氏不知道和后世的昆仑山脉(跨青海、四川、新疆和西藏四省,又称昆仑虚、中国第一神山,昆仑山脉被中华民族文化史誉为“万山之祖”)有没有联系暂且不表。

就说其所统领受封的西部领地,蛮夷更多也更强大的所在。

对比粟陆镇守的北部,一方面有黄河作为天险可以断阻蛮夷以大部队方式来袭;

同时与宛丘相隔并不算特别远,除自己兵力充足外,还可以有总部支持。

但西部这边却凶险多了,除了有几列长山略有屏障外,一旦进入平原那可是一马平川。

说一个地名大家就知道连通哪里了,“秦岭”!

这可是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如果还不清楚,“秦”您就不可能不知道了吧?

没错,但也有区别,后来的秦朝人是从东往西迁移过来替周天子守西部门户的,所以是东夷和西戎的融合,也是华夏血脉。

这就说明上古时期本地的原始部落也是不少的,而且因为地理环境比较艰苦,物资的获取相较困难,因此民风彪悍,尚武至极。

这也是为什么西部封地在分封中土地面积最大,人口也最多的原因。

目的就是替伏羲管理好这一大片空旷的地域,防止蛮夷日渐昌盛,平日里可以讨袭邀顺,也可以为王都做前哨站。

西城的面积仅次于宛丘,当然说是仅次是和其他封地相比。

宛丘作为伏羲王族所在之地城邦面积比其他的大的多了去了,但西城的城墙却是最高的,比宛丘还高。

这也是当然的,甘陕之地你随便找个小山包都比河南中原地带的平原丘陵高多了。

而且在分封后这两三年的战斗中西城自己总结了独特的经验,就是建哨塔。

因为地不是绝对平的啊,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有敌人来了一眼望去就看见了。

西城这个地方山脉连绵不断,你能看见山上山坡,你看不见后坡啊,要是埋伏了大队人马深夜才进攻,那可能就来不及了。

所以你看古人多聪明,西城人按自己独特的地理情况,依着山脊在上面建设一座座可以容纳至少十几人的石制哨塔,绵延开去至少几公里。

三百六十度无论山上还是山下都能看的一清二楚,哨塔上有浸满了油的木材堆,随时点着,给守城大部队留有充足战备时间。

列位想想,这独特的哨塔,这时候独立展开,这要是未来谁改良改良再加上石道,不就是长城吗?

大庭除了观摩了西城的军事力量,研判战斗能力外,没有对军种提出更多建议。

毕竟要确保都城的军事能力是最强大的,这是王族的私心。

毕竟当时的人在几千年的生存斗争中已经知道人心隔肚皮了。

所以西城和其他诸侯一样延续的是“石斧、木剑、长矛、长戟、短弓、长箭”的“短中长”三类兵种,而没有其他加强的新兵种。

虽然自己有私心,希望西城军力再强一些,但不能乱了规矩所以大庭并没有多嘴。

西城的兵有项独特的要求,就是每天一早都要向高山跪拜,这是当地一名执掌兵印的龙官提出的政策。

一方面代表着西城的军魂是“不动如山,动若雷霆!”另一方面则是纯粹对山的崇拜。

毕竟山高险恶,充满神秘。

你看这古人啥都崇拜,只要整不明白的都崇拜,连山在那么早的时期就已经得到人类的礼赞了。

但对城墙的建筑大庭在对哨所观摩后有了新的建议——

就是除了当前主城四角的防城哨塔外,将其与城墙调整为“齿”状,以便士兵面对八方来敌可以依“齿”乱箭齐发。

这个建议是很先进的,或许后世的城墙参照就是由此而起。

“居龙氏”的建议当然接纳,于是大庭就有了留下来多待些日子的借口,好让自己的计划有机会实施。

在外游历了多年后共工终于带着自己的团队回来了!

为伏羲和“华羲族”奔波辛苦了几十万平方公里,共工所贡献的成就远远不止他将“华羲族”的恩威远扬。

替伏羲亲力亲为治理八方万民,更是为大大小小近千个部族数十万人带去了先进的民生技术。

如果不是小朱襄在最近才弄出初具系统的医药知识,那么共工所传递的文明将更为众多。

但,最重大的贡献是,共工以自己的脚为尺,给伏羲量回了山河地理图——《山海经》。

这个时候还不叫《山海经》啊!

那是经过漫长历史地理知识不断增长过程中,由无数后人填充完善之后才流传出来的名字。

当时掏出这张拼起来约二十多平方米的大图时,就是个最原始的手绘地图。

文字记录很少,基本标注的是地名和村落名以及最独特的特产或景观,还有最重要的河流湖泊等水资源。

而且当时也没有测绘工具更没有卫星,都是走到哪个高处,凭眼睛远眺勾勒出不精准的线条。

但这东西已经足够让伏羲惊喜让我震惊!

共工对它的称谓只是《山海》没有《经》。

毕竟只是一幅图还没有到后面那么神奇,记录到非常完整写实性极强被后世所尊崇时,才会加上最尊贵的《经》字做书名。

山、海代表什么呢?山就是山,这不废话吗?但此海非彼“海”。

就算花了两三年走了几十万平方公里,也就是在以分封为界的区域内画了个大圈,远远没走到海边。

估计除了沿海一带的部落现在的人都不知道海为何物呢。这个时候共工所说的海是大家共所认为的湖泊。

能够明确且第一次的实眼看到自己的“国土”面积,那种欣喜若狂和幸福感不作为帝王无法想象和体会!

只一声“上相!”伏羲拉着已经黝黑嶙峋的共工手便已经泣不成声,君臣二人相跪而嚎啕,在场之人无不动情落泪。

第一号王昭:建山海宫专陈族之重宝《山海》,全族凡识字者均须观瞻,定春夏秋冬四季初日祭。

第二号王昭:自王伏羲始,凡是华羲族王者必须游历领地,恩泽四海。

第三号王昭:虽不受封领地,但与王从今往后兄弟相称,万事不避!

这是共工应得的!顿时王宫内欢声不断,掌声四起!

胖子看我也高声叫好不明所以一副画的这么差的图有什么好庆祝的。

是啊,对他这个家伙来说心思才不在这呢,要不是舍不得高高在上的军官地位早就跑去圈所了。

也是万幸,马是群居动物,小黑马独自在外待了两天估计吃了点苦,又没有同伴很孤独。

马认识道啊,哒哒的又自己跑回来找亲人了。

得知马自己又跑回来了所有人也都很吃惊,头一次见到跑掉了还会自己回来的动物。

而且是得到伏羲亲口下达的养马驯马命令,胖子兵也懒得管了,交给各队队长自己天天就围着马圈转,连找老婆都不在优先项了。

通过多日观察,大庭确定中官姬享是个忠诚之人。

新王虽小对政务并不熟悉,将主要精力放在听取各龙官的授课上,而把政事交由姬享全权负责。

发现姬享是个非常有才干也有德行的人后并没有让大庭满意,相反有些失望。

原本想制造君臣不合而最终控制年幼西王的打算落了空。

但,大庭毕竟非等闲之辈,另一个空子进入到自己眼中。

“丙乙。”大庭和这名十七八岁的少年并肩而行,亲切的叫着他的名字。

一同看着演武场内兵士们操演阵法,踱着步子大庭有一搭没一搭想要引入正题。

“时年戊夷几何?(今年打了几场仗呢?)”

见钦差(未免有好事者挑骨头说那个时候哪有钦差一说,多一句,这就是为方便大家懂,多咱见我写的对话里人家称呼钦差了?)居龙氏问自己,少年偏头想了想,“十廿有之。(十几二十次应该有吧。)”

作为西城最高统帅“降龙氏”,自己一年打了多少次仗都没个确数,大庭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反感,反而接着问,“殁戎几何?(我们死了多少兵士呢?)”

“弗晰。(不知道。)”这丙乙倒还爽快,丝毫不以为意,还加了句“却及万可。(能差不多确保有万余兵士就行了。)”

好家伙,大庭心想,你这三军统帅当的好啊,一问三不知?

自己的兵具体有多少都不知道,这也能打胜仗吗?带着疑问就问了出来,“掟落几何?(输赢多少呢?)”

“及城落,百战余,唯落有三。(从来到这开始算,大小战斗不下百场,只输了一些。)”

没错,这里的三不是确数而是指代输了一些。

话都说到这了丙乙还手扶箭柄摇头晃脑的看着演武场里,丝毫没发现再怎么掩饰不免流露出鄙视的大庭。

“戎繁且驱?(战斗这么频繁,你指挥的过来吗?)”

“时龙官扶。(很多时候龙官们会帮忙协战。)”

“边戎壮?(谁带领的最好呢?)”

“当中官享。(当然是中官姬享了。)”说到这丙乙转过头还对着大庭傻笑了一下。

大庭目向前方心里大概有了数。

这个丙乙多半战力平平,而且还让华羲族儿女受了不少本不该受的伤害,要不是其他龙官忠心耿耿鼎力相助,这西城恐怕在就危险了。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问到这里,大庭对自己能保持着耐心陪这二百五半天很感激自己,机会出现了。

“享驭戊何?(姬享指挥军队怎么样?)”

“中官探掟,轻!(姬享本事大着呢,打仗随随便便都能赢。)”不知好歹的丙乙。

要的就是这个!

大庭停下脚步面色沉水,将头往丙乙脸旁轻伸:

“享驭戊神,劳拜汝何?(姬享如果逢战必胜,驭兵如神,那国家还留着你干什么?)”

“火锅!”

跟我一眼看到架在火上的大盆时一样,胖子几乎眼泪都要出来了!

其实这也是共工带给伏羲的另一个惊喜。

和我们几人一同盘腿围坐在大盆的还有一名身着异服的人,和我们不管是穿麻穿纱或是皮袄不同,这个人的着装显得很复杂。

贴身露出袖口的是一件并不宽松的长袖上衣,却在长袖上衣外又套了一个近似无领t恤的衣服。

还不算完,一件像后期朝代汉人着装的长领大衫,斜向左交掩,用腰带砸住。

下身完全没穿东西,砸住腰部的长衫下摆如同长裙一样搭在小腿上。

光着脚,从脚趾间到脚后跟是早已硬硬的茧皮,头上戴了个圆形的帽圈,箍住的头发上胡乱插着两枝树枝打了个叉型。

你小子穿的挺别致啊。

由于他是共工带回来的,比我们先在大屋坐下,于是坐在对面我试着从长裙摆看到里面去,但好在看不到不至于影响食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