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暗流涌动(1 / 2)

加入书签

有些朋友可能觉得看到“我”的时候有点枯燥,毕竟没有胖子那么多搞笑的点。

但是啊,各位,我这边才是正经事儿啊!

事实上我自己倒觉得这本儿书在看到“我”这边时才是最有意思的。

如同喜欢看历史剧的朋友们,有的喜欢节奏更快更快餐式的《康熙王朝》,有的喜欢娓娓道来的《雍正王朝》;

有人对“陈道明”的“康熙”推崇有加,有的对“焦晃”的“康熙”倍为赞叹。

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但话说回来,我总得承着您的赏脸,因此无论您各位爱看哪个部分,我都诚惶诚恐尽量满足,极尽所能希望能够让所有人都满意。

虽然有些不太可能,但这个熬脑就让我独自承担吧,只希望您各位愿意赏脸,我真的不胜感激,别怪我客气,真心话。

书接上回!

看起来对华胥夫人的问话迎接的龙官略有惊讶,仿佛这个东西他们已经习以为常,华胥夫人突然一问,倒让他们觉得有些诧异。

摆放陈列的一排食物刚刚烹好,或煮或熬或烤的各类肉品非常丰盛,而炒米也传递着香气。

看着眼前的这一小堆晶莹剔透的白沙,我的心里一荡。

依据我浅鄙的知识,在这个时代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出现这个东西的,但是如今却明明白白就在面前的食物旁摆放着。

就看东城龙官示意华胥夫人拾起一根骨排,然后用手指轻捻一撮“白沙”,轻轻洒匀在骨排上时,我的怀疑戛然而止。

这是盐!

曾经我用大豆腌熬出的酱料,带着微苦和微涩甚至还有一些熏臭。

但其蕴藏的“咸”味在辅助食物的鲜美方面,都一度被奉为华羲族独创上品,甚至成为共工抚育四方部落,引人臣服华羲族文明的重要“工具”。

而眼前明明白白和现代工艺几乎没有差别实实在在的“盐”,则是重重的震撼了我的世界观!

在盐粒飘漫之间,无论是熬煮还是炙烤,入口之后香甜四溢!

整个口腔中弥漫的肉香因为“咸味”的导入,直通天灵盖,让人忍不住边嚼边吸闻,口鼻生香。

从龙官们微笑的脸庞可以看出,对“盐”的使用他们早是习以为常,而这重大的生活物资竟然并没有献给宛丘的伏羲,而只是东城独享,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这顿饭吃的极其满足!

在咸香的加持下,一同进食的华胥夫人和女娲以及小王子们明显比平常的饭量加了一倍还不止!

直到腹胀所有人才停下动作,满足的抚摩着各自的肚皮,回味无穷。

原本想试探着询问东城龙官怎么会有“盐”出现,但又考虑到当初的疑惑。

如此重大的“突破”东王葛天竟然没有“进贡”宛丘?

这其中必然有不可为外人道也的缘由!

但,又堂而皇之让王族母系品尝到了,这也是瞒不住的。

这前后矛盾的细节让我觉得信息有些错综复杂,于是把这份询问压在了心底,想着等明天到了东城后再一探究竟。

“盐”确实是咱们中华儿女在上古就率先发现并应用在饮食中的。

“盐”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卤”。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撰写的图书:《说文》中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

传说黄帝时有个叫夙沙的诸侯,以海水煮卤,煎成盐,颜色有青、黄、白、黑、紫五样。

可以确定的是中国人大约在神农氏(炎帝)与黄帝的时期开始煮盐。

而“盐”作为重要的生活和战略物资,在漫长的中华文明中始终占据着相当高的地位,直到今天。

有学问的朋友都知道,就连到了清朝,能够作为“两淮盐运使”或者各省的“盐道衙门”那是多么“肥”的职位;

更不要说那些宁愿当“下九流”的商人,以经营“盐”为要义,富得流油了。

但是这个时代还是极为高古的伏羲时代啊,距离炎黄二帝还早着呢!

怎么“盐”就已经出现了?莫非,东王势力已经远达东海了?

这不可能啊,如果真的是这样,那“盐”将源源不断,而且这样优异的“贡品”必将让伏羲大为赞赏,何必私而藏之?

原本美食佳酿是人生乐事,酒足饭饱后的华胥夫人和女娲却看我紧邹眉头不多言语,不知道怎么我会是这样的反应。

反正饭菜香甜,解除了多日的乏累,这吃饱喝足后大家就在“驿站”中四仰八叉的睡了起来,而带着心事的我则走了出来,想看看众将士们对“盐”的反应态度。

结果确是我多想了,走出来看着乌泱泱的一大片人马吃喝,意外的看到所有人吃的还是普通的“罐”食,并没有“盐”的踪影。

才反应过来,原来这高级食材只有华胥夫人她们才有资格享用,我也不过是顺带讨巧了。

当然我没有头脑简单到去拿盐来给兵士们品尝,随意的走动舒展着筋骨。

遥遥的遇上“降龙氏”混沌正和东城龙官商讨如何把这些发情的马队,在明天安然无碍的带到东城。

简单的听了听他们的交流,没有参与发表意见,走到属于我的那匹马前摸了摸它的脖子。

抚摩间看起来它还认得我,转过来用俩大眼睛看着我,从内衬里掏出饭局中藏下的一颗果子。

是一颗桃子,只是闻了两闻,大嘴巴就嘁哧咔嚓的嚼了起来,连核都没放过。

自从被伏羲叫去天天教习“舞”之后,觉得自己吃了亏的小荷曲再也不愿意给小朱襄跳舞了,觉着你就是借所谓“体操”想把我支开,再不能上当。

但小朱襄毕竟有许多重要工作需要每天处理,确实不能总是陪着你小荷曲闲散游荡。

而又无法违心的做出“喜欢你”的样子,好让你自己远离。

没办法的小朱襄只能一边做着自己的工作,一边身后还跟着个“大尾巴”。

为什么是“大尾巴”呢?因为青春期先发育的小荷曲比小朱襄高。

因为自从上次发生了儿童们群殴事件,而且造成的影响极其恶劣!

负责造书契的小朱襄每天都和仓颉一起商议如何做儿童启蒙之“书”,好用以对泱泱万众少儿少女进行文化教育。

也是让他们每天有个事儿干,不至于游手好闲就知道玩耍。

考虑到上次的事件归根结底是孩子们模仿大人的阶级意识,小朱襄制“礼”为儿童修习的开篇。

用“礼”来向他们导入尊重他人和长辈的思想,以决相互争斗的后患;

同时以“礼”为观念,从小就强化对王族的服从意识。

在仓颉的帮助下,共制“礼”四篇:

篇一为《孝》,尊长;

篇二为《敬》,服王;

篇三为《修》,自省;

篇四为《为》,贡献。

仓颉有长期的教学经验,而且是文字的创造者,他的“礼”四篇是经过长期实践而构思的。

对于孩童的教育,因为年龄的参差不齐,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等级。

凡童者但凡能言语了,只要还未达到“成年”,均统一教学接受教育。

只不过因为宛丘儿童数量众多,分批次学习而已。

至此,我中华教育全面起航!文明基因进化放眼世界何其先进!

而自古许多大道理和哲学理论其实都是分开的,各有玄机。

正所谓中华文字一字千意,富含厚重的文化基因。

这最初的《孝》、《敬》如今被连通为“孝敬”;

《修》、《为》为连通为“修为”。

既是文明的跃进,但也一定程度让人忘记了最初的本源。

不过当今的人都已经适应这样的语言环境了,其实结合起来表达是为了将意涵表述的更为全面。

但随着应用的广泛,其实反而变得意涵“简单”了,这也许是古人所想不到的。

如同“朋友”这个我们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词组,但最初“朋”和“友”是完全不同的意思,各有所表的。

还有诸如“行李”,古义分拆是“出使的人”的意思。

这种古今词义到今天大相径庭的词汇太多了,不冗述。

小朱襄与仓颉都是“大才”者,很快就完成了“教科书”的编撰。

伏羲也知道作为儿童的文化教育不能揠苗助长,虽然极其重视《易》和“卦”。

但在没有形成文化意识时对孩子们是很难教化让他们理解的。

于是课程被确认,先教习给“春”、“夏”、“秋”、“冬”四位龙官,再由龙官教习给下层官员,然后统筹安排分区、分批授课。

这一“工程”完成后,小朱襄得到了些许宽松的时间用于休息,但他到底是不会全面放松的人,于是在没有得到伏羲认可授民“体操”后,逐力研发专治性的“药材”。

本来已经开始对全城儿童进行授课了,但小荷曲以自己即将成年,但又没有被授予明确岗位的这个空档,拒绝了去参与学习,每天就厚脸皮的跟着小朱襄。

看着熬煮了一会草料的小朱襄终于停歇下来,拿来古琴放在膝头演奏起来。

最初小荷曲以为小朱襄是想诱使自己又跳舞,后来才发现只不过是小朱襄眯着眼睛自我放松。

你闭着眼睛那不是就看不到我,为了吸引小朱襄的注意,每每弹奏之时,小荷曲就随着音阶唱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