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暗潮涌动惹人寒(1 / 1)
北疆王是中山王的好友,得知他被刺杀,中山王气愤不已,一时间没有回过神来,只听皇上说不想追查了,中山王不乐意的说道:“为什么不追查了,这些人连王爷都敢刺杀,实在是胆大包天,幸好北疆王无事,否则北疆重地,何人防守?”中山王心中怒火滚滚,不禁也有些不尊重皇上了。
华笙倒是明白了一点,当即说道:“爹爹,你何必发火,皇帝哥哥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
皇上不以为意,说道:“不错,华笙妹妹看出了我的想法,皇叔,你往深处想想,我何尝不想揪出凶手,但是他们既然敢在京城动手,何怕我们追查下去,北疆是北疆王的驻地,那边反而更加安全一点,所以我是不能留北疆王在京城了。”
中山王听罢,心头一凛,他也是精明之人,心道:“我怎么就一开始没有想到呢。”他想的是,刺杀北疆王最受益的自然是北蛮,北蛮的嫌疑最大,然而北蛮的刺客,敢在京城动手,胆子未免太大了,而且刺杀失败之后,至今没有找到下落,一定在京城藏匿多年了,而且他们必须得到当地人的支持才行,说明背后是有朝廷的官员与他有暗想勾结,想到这一茬,中山王暗暗地打了一个冷颤,他不在京城,却不知道京城居然是这般暗潮流动,居然有人勾结北蛮。
中山王迟迟不语,皇上猜出中山王可能窥测到了问题的关键地方,冷笑道:“皇叔,你现在知道我为什么不追查下去了吗?”
中山王点点头,说道:“皇上是不是另有办法?”
皇上心道:“姜还是老的辣,中山王这么快就知道我想什么了吗?”皇上说道:“别着急,待我慢慢和皇叔来说,来坐下吧。”
御书房中是有皇上会见大臣们的时候给他们做的椅子,彼此考得很近,其次还有一把龙椅,如今皇上就坐在了大臣的椅子上,意思是跟中山王与华笙坐得近一点,毫无尊卑之分。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中山王坐下之后,又将事情从头至尾在脑海中过了一遍,说道:“皇上可以要放长线,钓大鱼,但这下勾的地方,是不是找到了?”
皇上道:“皇叔说的不错,我害怕的不是混入京城的北蛮刺客,他们躲避的如何巧妙,也还是能够我们所发现的,最令我担心的是隐藏在朝廷里的毒瘤,这些人才是汉州的顽疾,如果不清理干净了,他们就会像小虫子一样,一点点的把汉州的根基啃噬干净,那汉州就完了,倘若这个时候,因为北疆王的实情,便大肆的追查奸细,只会闹得人心惶惶,岂不成了打草惊蛇,以后再想找到他们可就难了。”
中山王赞道:“好一个一网打尽的打算,皇上这些年成长了许多,老臣真是高兴!”
皇上道:“皇叔,你不必夸我,这件事情想要做到,还很难呢,皇叔还要帮我才是。”
中山王起身行礼,说道:“皇上若有用的到老臣的地方,老臣愿意粉身碎骨。”
皇上道:“皇叔,你又来了,这里没有外人,我们之间无需君臣之礼,实不相瞒,自从发生了这件事情时候,我方才恍然大悟,不寒而栗,好几个晚上还没有睡着觉了。”
中王山感慨道:“是啊,朝廷的官员,表面上,那个不是忠君体国的人才,但暗地里···”
皇上抓住了中山王的手腕,叹气道:“皇叔,我能信任的,唯有你和北疆王了。”
中山王瞿然一愣,说道:“我明白了。”
皇上道:“皇叔知道便好,其实皇叔留在京城,我也大不放心的,正打算这几日叫皇叔进宫一趟,说明此事,不想今日见到了华笙妹子,华笙妹子武艺高超,自然可以保护皇叔了。”
华笙听到皇上称赞自己,脸色一红,说道:“我的本事距我师父还差得很远,不过若是刺客来了,我倒不怕,情愿他们来才好。”
皇上道:“这些人的目的,更多的是北疆王
(本章未完,请翻页)
,他这次回程,我还派出一支秘密的部队沿途保护。”
中山王叹气道:“他们既然敢这么明目张胆,说明他们已经急不可待了,看来最多不过一年,北蛮那边必有动作。”
皇上笑道:“北蛮还送了礼物过来,软硬兼施,实在好笑。”
中山王道:“北蛮送了礼物,真正的目的固然瞒不过皇上,但其他人,却给他麻痹了。”
皇上道:“好了,我这次留皇叔下来,可不单单是为了这件事情,主要是为了想跟华笙妹子说几句话,聚一聚。”接着,面对华笙,露出一副笑脸,说道:“华笙妹子,你知不知道,这皇上坐起来,可一点都不好玩,我有时候觉得自己真是力不从心了,总想着,干脆退位让贤算了,像你一样,游历江湖,也很不错呀。”
华笙笑道:“皇上哥哥,你说什么傻话,你不当这个皇帝,谁人能当,我看你就当得很好,这几年我走在江湖,明显可以感觉到,百姓对皇上可是很喜欢呢。”
皇上眉开眼笑,说道:“真的么,百姓们喜欢我这个皇上?”
华笙道:“当然了,我为何要骗你呢,你有所不知···”说到这里,华笙停顿了一下,他原本是要说,以前地方官员,苛征暴敛,鬻官卖爵,天灾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流民强盗四起,眼看汉州江湖毁于一旦,反而是现在百姓的日子渐渐富足,官员行径也有所收敛,强盗数量大大地减少,可华笙转头一想:“不对,我可不能这么说,因为这些事情是发生在皇上哥哥的父亲在位的时候,那样我岂不是在指责老皇上了?”
华笙欲言又止,表情明显犹疑,皇上追问道:“华笙妹妹,但说无妨,此处没有外人,我身在宫中,没法到地方去了解民生,只能从官员们的奏折里了解百姓的生活,你是知道的,这些官员,都是报喜不报忧,身为一国之主,我若是不能了解百姓疾苦,如何算是明君?”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