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克复两京,还于旧都(1 / 2)
跟刘巴最后敲定了工商税的征收细则、厘清目前的税基现状后,李素一行很快也踏上了从长安东归雒阳之路。
除了李素全家,还有诸葛亮全家,都要去雒阳上任。李素不但带上了妻妾,还带上了已经过了三周岁的儿子,幼童不堪舟车劳顿,所以大家都走得比较慢。
之外外放做总督的时候,李素把儿子留在甄姜那儿,跟太子还有甄姜的女儿一起玩耍养了一年多,也算是变相的人质。
如今李素回来,交还了益州滇州和交州的兵权,未来只总督司隶和荆州,离中枢比较近,也就没什么割据的风险了。
刘备对李素当然是放心的,他之前留人质主要也是为了垂范后世、让将来的皇帝留下一个祖宗之法,凡是临时外放总督数州军民财政的,都把嫡子留在京城。
现在李素已经开了这个好头,刘备也没必要一直留着。刘备自己也是养过儿子的,知道小孩刚刚两三岁的时候,太久见不到父母,容易认生,也不好一直养在姨娘手上。所以李素的儿子都过了三周岁了,就放出去吧。
路上转眼就走到了十一月底,李素一行先是花了两天时间赶路到华阴,然后盘桓休整数日,让小孩和女眷也得到休息。
诸葛亮一家去他那座已经蒙尘许久的华山天文台故地重游,捡起个人兴趣爱好小憩一阵。李素也去妙真宫清心寡欲感受一下修行静心,随后再次东行。
离开华山的时候,诸葛亮还忍不住模仿吟诵恩师当年留下了的几首诗词。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兴百姓苦,衰百姓苦。唉,每次走到华阴,就要想起李师您当初信口捻来的这首小曲。
好在如今天下重归一统不远了,而且陛下知道另开税源、重征工商、平抑贫富。汉室三兴之时,百姓便不苦了吧。”
这个《潼关怀古》,当然跟历史上的同名作大不一样了,毕竟汉都没有“亡”,李素当初改动了大量字词,才凑出来的。
最初其实也就来源于他十几年前刚刚结交刘备时感慨的那八个字“兴百姓苦、衰百姓苦”,其余都是后面凑的,也是因为他身边那些文人幕僚有时候觉得李公说话太精辟,字字珠玑,希望他把那些名言警句的上下文补全。
经过几天华山胜景心旷神怡的陶冶情操,李素也恢复到了一个非常不错的精神状态,面对诸葛亮的提问,他也有些物是人非的感慨。
似乎回到了三四年前、袁术还没弑君、诸葛亮也没彻底出师,还在当灵台令虚心求学的状态。那时候的诸葛亮,就经常逮着李素脑洞大开地各种提问。
李素挺怀念这种孔子积累论语素材的生活状态,稍稍想了一想,坦然教诲:
“所谓兴百姓苦、衰百姓苦,当然也是有治乱循环的周期的。乱世之苦在杀伐,治世之苦在人口繁衍、田地不足,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大乱之后,富者田地被夺,贫者人口杀伐减少,或得八十载太平,或得一百六十载太平,百姓也无无田可种之患,这段时间,百姓是不苦的。
本朝重兴,多的不敢说,八十年国殷民富还是肯定有的,哪怕我等什么都不做。但要一百六十年国殷民富、甚至二百四十年。
就要看如何开拓蛮夷、或引导人口由农转入工商、或发现新的如林邑稻等高产粮食、或开垦南方山越增加熟地。每做成一两项,或许能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多延长八十载。”
诸葛亮有些悲悯,喟然长叹:“高祖初兴汉室,天下承平二百二十载,纵然元、成之时,天下已经到了贫者无立锥之地,那也不过是先汉最后四十年的窘境。
光武中兴,至桓灵之前,是一百二十余载,桓灵以来,至于如今乱世,又是四十载,凑足一百六十载。可为何陛下三兴汉室,您以为百姓安居乐业的时间,会如此悲观呢?”
李素要不是今天只有他自己一家人和诸葛亮的家人在,那是不可能说这种冷静客观的话的。有外人在的话,肯定要更加文过饰非,歌颂太平盛世。
不过对自己人,可以说说他的真实感想:“那是因为这次乱世时间短,陛下仁民爱物,不忍百姓多受苦。如今天下我估计还有三千七百万人口,灭完袁绍至少还有三千五百万。
后续还要对付曹操。曹操或许擅长屯田、以军屯强行扩军、搜刮百姓,用民比袁绍更重。但我相信天下彻底重归一统时,至少还有三千万以上的人口。
而秦灭六国时,天下户口不过两千万。秦末大乱又杀伐数百万,高祖建汉时,天下人口不到一千五百万。
光武之世,虽屡经战乱,但光武灭新莽,杀伐不过与高祖秦末之时相当。但新莽代汉时,杀伐却不如秦灭六国时多。故光武初年天下还有两千多万人。
没有林邑稻、也没有充分开发南方之前,华夏之土,最多就是养活五千多万人。到了这个人数之后,就算均贫富、平田地,还是很难养活所有人。
贫者无立锥之地时,求租佃豪强田地而依然不可得,不就是因为贫者太多,互相争夺租佃之权。所以豪强可以看谁出的价最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