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这都是家人啊!(1 / 2)

加入书签

在台灯被撤除。

仅仅依靠自然光的情况下。

工人的产量还在上升。

这就让人非常的费解。

与管理学上的理论发生严重冲突。

好的环境,产量是应该上升,无须质疑。

否则也不会花大价钱建设更好的厂房。

但现在的问题是。

环境变差了,怎么产量还上升呢?

不单单工厂老板对这个结果懵逼。

在车间内的教授与专家也懵逼。

为什么,凭什么?咋搞的想不明白。

随后。

教授专家等人,又在车间内来回折腾台灯。

无论是变亮还是变暗。

相比较之前,生产效率确实是一直上升的。

最后有教授发现。

无论你是调不调灯的亮度,还是转变灯的角度。

或者你干脆摸一下灯。

都能让工人生产效率提升。

哎呀我去,这特么变成神灯了!

实验陷入了停顿,研究陷入了泥潭当中。

单纯的从数量关系上找管理学的规律,进入一条死胡同。

后来。

这些教授就找了一个高人。

一个心理学教授。

试图从管理学框架中走出来,让别的学科来解释解释这件事情。

这个心理学教授听完这个实验后。

直接说了一句特别精髓的话:这事和灯没有任何关系。主要是人的心理状态。

在此之前。

搞管理的人,从来不关心工人的心理状态。

所有的管理者都是满脑子的标准生产流程,质量,考核,业绩。

也就是现在柳条,王明珠等人的状态。

根本没想到过被管理者,也就是工人,是一个人啊!

这些工人都是有心理需求的。

这个心理教授指出:这事跟灯没关系,跟数字公式更没关系。

就是一个心里需求。

现在回想霍桑工厂整个实验,就会发现:

这些工厂里的工人,每天忙忙碌碌的上班,默默无闻的度过了青春。

他们像蚂蚁一样每天工作。

没人在乎他们的喜怒哀愁。

没人关心他们的生老病死。

所以,这些工人感受到生活很无趣,很无聊,很无望。

接着便是状态下降,业绩下降。

现在突然有一天来了一群专家教授,穿西装打领带,拿照相机记录板。

要写工人的名字,要记录他的工号。

还要拍一张照片,要研究他的工作,关注他的业绩。

更扬言,这项实验会被写入书本中。

所以,这些工人就感觉自己被关注了,被关心了。

自己的生活有意义了,自己的付出有价值了。

这种意义感和价值感点亮了他们的热情。

于是,这些工人的生产效率就上升了。

心理学教授大胆假设:只要工人面前站着一个教授专家,效率马上就上去。

进一步假设:根本不需要专家,只要找几个混混,穿西装扎领带,挂上工牌,上面写上“xx大学教授”

往那一站,业绩就能上升。

最后工厂搞了一个小房间,里面站着几个假扮专家教授的人。

让全工厂的工人都轮流进入房间工作。

神奇的现象发生了。

只要进入这个房间,工人的生产效率就开始上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