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相信人性,不如相信大数据(2 / 2)

加入书签

何况,真要是还想继续出名的话,自己办个综艺不就行了么,为什么要大年三十跑去参加春晚?

所以沸腾娱乐宣布今年要制作《好歌曲》,没有哪个歌手会放弃这种成名的好机会,都是削尖了脑袋往里挤,甚至连基本的劳务费出场费都不要。

连大牌歌星工具人们都是如此,何况是身为主角的词曲创作人。

《好歌曲》和《舞林宗师》一样,没有海选阶段,或者说通过海选的人员名单和歌单,在私下就已经被节目组敲定了。

但不同的是,这一次方杰没有请国家队出面,因为歌曲与舞蹈不同,舞蹈的意境哪怕深邃高深一点,不论是国人还是老外,大致还是能看懂的,歌曲则不行,听不懂歌词,就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

所以从文化战略角度考量,《好歌曲》主打的是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具有通俗性,即便听不懂歌词,只通过朗朗上口的歌曲旋律以及歌手的唱功,也并不会影响对某只歌曲的喜爱和欣赏,前世不少知名的流行歌曲和歌手能火到国外便是证明。

因此海选阶段,沸腾娱乐对参赛者的性别、年龄、外貌、资历甚至国籍,没有进行任何限制。

节目组对参赛者的要求只有一个:必须是还未发表过的中文原创歌曲,如果歌词中有英文,比例不得超过歌词总量的10%。

至于歌曲被选上的具体标准,一开始节目组没有进行说明,只是私下有传言说,全部由方杰一言而决。

这显然是谣传,方杰可没本事挑选歌曲,他的音乐鉴赏能力,跟普通大众们没有任何差别,让他一言而决,怕是要错过不少经典好歌。

比如《野子》、《从前慢》、《悟空》这三首歌,如果让他选的话,他和普通路人一样,可能更喜欢韵味十足带有命运抗争精神的《悟空》。

而《野子》和《从前慢》这两首歌,前世如果不是被很多歌手喜欢,并反复翻唱,恐怕方杰根本就没印象,即便后来这两首歌传唱度高了,他真心觉得也就那么回事,依然不能给他带来惊艳的感觉。

或许从专业角度上看,这两首歌确实是好歌。

《野子》这首歌的框架十分特别,摆脱了大家常用的作曲公式套路,是那些已经成名的音乐人再难写出的旋律,其心气和灵气无法被模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专业歌手把这首歌当成了心头好的原因,这首歌的好,是山寨不了的,于是就产生了某种膜拜心理。

至于《从前慢》,主要胜在了歌词意境上,用简单的歌词,描绘出了网络时代以前那种慢节奏生活的美好和淳朴,十分有代入感,让人忍不住怀念以前那种简单的生活的同时,也对当下生活节奏的有了一些反思。

只可惜,这两首歌得听很多遍才会有感觉,才会体会到歌曲中想要表达的意境,在快节奏的生活下,非专业人士可能就是对其一晃而过,方杰也是如此。

嗯,可以说这方面他确实没品位,不懂得欣赏真正的好歌,但歌曲嘛,是用来听的,又不是用来装逼的,自己觉得好听就行了,管它什么品位不品位的。

所以选择什么歌曲上台,知道自己没音乐品位的方杰可不敢胡乱做决定,他只是邀请了国内知名唱作人组建了一个“荐赏团”,帮他对歌曲进行筛选。

“荐赏团”一共十二人,主要负责欣赏歌曲,并向节目组推荐原创新歌,每一位荐赏团成员,都是业内能唱也能写的那种大拿,他们将作为节目嘉宾参与节目,每期每人都有一个荐赏名额。

但荐赏团只有荐赏权,而没有打分权,毕竟歌曲打分,主观性太强,即便是业内大拿看好的歌曲,大众未必喜欢,也未必能流行起来。

何况,方杰一直都不相信娱乐圈里这帮人的节操,万一闹出什么黑幕,丢的是他的脸。

所以负责打分的评审团,不是这些所谓的业内权威,而是交给了观众、大数据和娱乐公司。

观众每期给歌曲的投票,占了总评分25的权重,人气越高的歌曲,票数自然越高,足以证明其具有很强的流行性。

手机、电脑、音乐平台上的播放量和下载量,网络上关键词搜索次数和频率等大数据,则占了50%的评分权重,数据越好,说明喜欢听这些歌曲的人越多。

之所以权重分占了一半,还是因为那句话,方杰不相信人性,尤其是不相信所谓的权威和粉丝们的感官,与其把一首歌曲的命运交给他们,还不如交给不会闹幺蛾子的人工智能大数据。

这个或许就是所谓的由方杰“一言而决”,因为这一块完全是被他控制在手里的,能直接决定歌曲的排名,如果他要作弊,谁也没办法。

但方杰会为了一点点钱或者一些关系户作弊么?

显然不会。

以他的格局,目光早就不在这些小事上面了,要搞文化输出,还是数据比较可信,之所以留了50%权重分给其他人,只是为了让大家有互动,提升节目效果而已。

而为了节目效果,剩下的25%权重分,则交给了娱乐公司和歌手。

和《舞林宗师》一样,《好歌曲》也有自己的商业评审团。

不同之处在于,这次不是打赏了,而是真金白银现场买歌,娱乐公司或者一些歌手看中了哪首歌,就可以现场竞价把歌曲买下来。

这等于就是以最直接最直观最让人眼红的方式,告诉所有观众——内容创作者的价值到底在哪,他们的一首好歌,很可能会卖出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价格,然后一夜暴富!

一夜暴富是所有人的梦想,如今亲眼看到有人实现了这样的梦想,那么是不是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创作中来呢?

而那些已经参与其中的业内人士,会不会眼红之下进行反思,开始认认真真地静下心来搞创作,而不是老想着抄袭借鉴或翻唱怀旧呢?

答案显然是必然的!

《好歌曲》这档综艺,不光要挖掘现存的优秀内容创作者,也要激励或引导那些有潜力的人才,大家一起共同进行内容创作,国内娱乐圈的风气才会逐渐改善,娱乐作品的质量才会不断提高,对外进行流行文化输出,才有能拿得出手的东西。

而激励和引导方式,恐怕没有什么比直接拿钱砸来的更简单有效了。

到时候电视机前的家长们看完节目,说不定会对自家喜欢搞音乐的孩子更多一些包容和支持,而不是不理解,认为他们在玩物丧志。

而那些本来就在一门心思搞创作,却穷得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孤勇者们,看完节目后,想必也会燃起希望,重新振作精神,盼着有朝一日拿出好的作品站在《好歌曲》的舞台上证明自己。

显然,今世《好歌曲》与前世相比,很多细节设置都不一样了,评分机制就是最大的不同点。

专业权威们,只负责推荐歌曲,这就已经体现了他们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因为通过海选才是最难的,没必要再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去给歌曲打分。

观众们也决定不了歌曲的最终成绩,不会因为这首歌是交给某位流量歌手唱的,一帮粉丝爱屋及乌疯狂刷票,而人为制造出虚假的成绩。

资本们,或是已经成为了资本的歌手,也同样无法通过私下操作给自家的歌曲打榜,他们想要出名,想要赚钱,唯一能做的就是自掏腰包,与其他资本竞争,竞价购买别人手中的好歌。

如果谁对这个机制有异议,方杰完全可以把自己摘掉,直接将大数据甩出来:你看,这可不是我说的算的,而是人工智能统计出来的大数据就是如此,机器和数字不会说谎,他们是最公平的裁判。

评审团的设定,也引发了另一个与前世的不同之处。

前世《好歌曲》在台上表演的都是唱作人,而且分战队,然后pk到决赛,但无论怎么比拼,越到后面,越让人觉得没意思。

因为其赛制很不合理,估计是跟《好声音》学的,毕竟这两档节目都是灿星文化制作的,所以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改版,而没有抓住《好歌曲》的核心卖点。

《好歌曲》的核心卖点是什么?

节目名称已经点明了:好歌曲。

一年一度的《好歌曲》,居然只有几十名选手上台,其中水平还层次不齐,同一个人的不同作品质量也同样层次不齐,几轮比拼过后,人少了,好歌曲也少了,全都是老面孔,让观众们失去了新鲜感。

而最终拿到“年度最佳唱作人”冠军的人,最终出名了么?

没有,就算是方杰这种记忆力很好的人,也忘记了冠军是谁,或者说他根本就没看后面的半决赛、总决赛,他只记得《野子》、《从前慢》、《悟空》这三首歌和他们的唱作人。

所以冠军不冠军的不重要,重要的还是内容,也就是好歌曲,持续让更多的词曲作者和他们的歌曲在舞台上接受考验,才能涌现出更多让听众们喜欢的好歌曲。

再说了,很多人一辈子可能就只写了一首爆红的歌曲,很多歌手一辈子也就只有一首代表作,让固定的参赛选手绞尽脑汁连续写几首歌,显然不可能每一首歌都很出色,这样就拉低了节目质量,也不利于挖掘出更多的好作品。

因此今世的《好歌曲》,没有限定参赛者,如果有十首歌都被荐赏团看中了,那么这些歌都能上台,但如果只写出了一首好歌并且上了台,之后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那就只能坐在观众席上看节目。

这些节目相关的赛制、报名条件、幕后准备工作等等,从春节假期过后,各部门就开始着手准备了。

这次《好歌曲》没有进行大肆宣传,仅仅只是在电视台和网络上,投放了一个很简单的类似于海报的静态图片广告就算完事了。

因为以目前沸腾娱乐以及去年刚结束的《舞林宗师》的声势,已经不需要打什么广告了,哪怕只是在微博上放个消息出去,事情就会一夜之间成为头条新闻,自然会有一大批自来水媒体和民众主动为其摇旗呐喊。

时间再次来到夏天,2011年6月初,高考结束的当天晚上,年度大秀《好歌曲》正式上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