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道义何用(1 / 2)
人心难测,又岂止是江湖。
王青对此深有感触。
三年前,王青还是五台县县衙的一名押司。平日好舞文弄墨,写几首酸诗,又习得一些拳脚,故而号称文武全才。
不过,王青在骨子里还是自以为是个文人,加之本朝文人自比武夫就高一等,所以,王青特意找人打了一副铁扇子作兵器,不仅独具一格,还可附庸风雅。
话说,王青虽只是县衙小吏,但平日里为人豪爽,亦好结交,在县衙中也颇有些名声。加之还讨得一房美娇妻,这日子过得也颇有滋味。
直到其妻钱氏的那位远房亲戚出现。
三年前,正逢解试之年。这位远房亲戚从汾州寻来,因其正值服丧之期,又不想错过了考试机会,便想在五台县寓籍请解。他知道王青在县衙当差,便特来请王青帮忙做保。
依大宋律,受杖刑以上刑罪者、服丧期间者,是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的。不过,也经常有人通过换地入籍的方式参加解试,只要当地有官吏做保,一般不会严格追查。
王青也未多想,便帮这亲戚上下打点,并做保让其寓籍请解入试了。
可未曾想到,这一年因代州分发解额数多,临近州府有大量举子冒籍而来,想以“寄应”之法搏个功名。由此,也引发了代州当地举子的不满,两方由口角发展成殴斗,最终酿成流血事件,有两名当地举子还丢了性命。
此事也惊动了朝廷,代州知州下令彻查冒籍之事。王青为远亲做保一事也遭人举报。
举报他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发妻钱氏。
原来,这钱氏生性风流,又生得颇有些姿色,平日里就对王青时常不着家一事心生怨气,继而竟和街头米铺的刘二勾搭成奸。
这一来二去,日久生情,加之这刘二伺侯女人又自有一套,钱氏便渐渐起了异心。一心想着如何才能和那刘二做长久夫妻。
正好,这冒籍科举一案让钱氏以为正是机会,她索性举报了自家的官人,想就此趁机摆脱王青。
冒籍科举本不是什么大罪,但一查之下,王青妻家的那名远亲正是致人身亡的凶手之一,因牵连到了命案,自然罪加一等。加之王青是知法犯法,徇私舞弊,最终被判了个充军之罪,刺配沧州。
直到临充军之前,王青才得知自己是遭发妻陷害,心中自是怨怒难消。
巧的是,押送王青的两位解差平日里与王青多有交情,对其遭遇也颇为同情。
王青便托请县衙里交厚的另一位陆押司,变卖了家产,换得黄金三十两,再买通了两位解差,让自己半路“逃脱”。
随后,王青悄然返回了县城,趁夜将一对正在行欢的男女斩杀于当场。虽然心仇得解,但县城也再无王青的容身之地,他这才背着命案去投了白马山。
王青初到白马山时,金兵尚未大举南犯,五台山一带也还是宋军的辖地。因此,白马山还是和宋廷官府为敌,时常劫掠些附近州县的粮草。
王青在县衙当差多年,对县城的钱粮所在自然是了如知掌。所以,他一上山就给孟宪献上劫取县城的大胆计划,并自告奋勇带队前去。
原来,由于雁门关军情告急,代州各县的能用之兵皆已被抽调去了边关,五台县城中除了百余厢军之外,就剩下县衙里的十余名捕快了。王青对此心知肚明。
(本章未完,请翻页)
结果,王青率三百人夜袭县城,不仅劫得钱粮无数,还策反了几十名余守军,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满载而归。
待回到山上一清点,所获钱粮可够山寨至少半年之用。孟宪也因此大喜,当即与王青结拜为兄弟,让他坐了白马山第二把交椅。
从此,王青也成了山寨二当家的,还给自己起了“铁扇子”的浑号。
王青的能耐还远不止如此。
在知晓了白马寺的来历之后,他亲自动笔,将关于白马寺的传说添油加醋,又编撰了一番,并命山寨之人在当地广为传播。
所以,从白马寺建成之日天降瑞雪,到什么郭子仪求签得杵,杨五郎借寺避祸,其实皆是王青后来编的。
目的嘛,就是要让四周的百姓相信,这白马山乃是天佑福地。如此,未归顺者可竞相来投,已上山者则安心天命。
孟宪一度对此不以为然,他甚至觉得此种蛊惑之术过于儿戏,未必奏效。
不过,令他意料之外的是,半年之后,前来投奔百姓已达数千人之多,有人的甚至是从六七十里外远涉而来。
一时间,白马山人丁兴旺,渐渐形成了方圆十余里的山寨,整个白马山自成一国。
事后,孟宪问起其中缘故,王青乃言,大多数百姓民智未开,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尤其是在这乱世之中。
就此,王青也成为白马山实权人物,每逢大事,孟宪必要先询问其意。
其实,在得知武松等人真的拿下了金人的兵寨,还把金兵杀了个精光之后,王青就有些后悔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