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3章:兵不血刃下崿阪, 陈宫舍命行死间(1 / 2)
张桂芳引军撤退后都不到两个时辰,黄忠就带着骑兵折返了回来。
黄忠是因心疼伤亡,所以才会下令撤退,但并不代表他部没有再战之力。
如果张桂芳率军追击的话,黄忠就会拖到魏军体力下降,然后再给张桂芳来个反戈一击。
到时疲兵对疲兵,秦军却有士气和装备优势,就算兵力比魏军少上几千人,也完全有把握将其击溃。
可是张桂芳却并未追击过来,黄忠也知道张桂芳也同样心疼伤亡,毕竟魏军的总兵力就那么点,伤亡太大的话就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守阳翟城了。
既然张桂芳不追,那黄忠自然也就准备先退回钧台城,休整一番之后再向阳翟进军,却没想到在半路遇到了前来支援的马超所部。
黄忠所部才是先锋,按照时间来推算的话,后方主力应该才到高亭城才对,可马超所部却提前向阳翟进军,这让黄忠本能的感觉到了不对劲。
和马超会师后黄忠才知道,原来曹魏五大军师之一的陈宫已经暗中归顺大秦了,并且趁着张桂芳领军外出和自己一战之际已经夺取了阳翟的控制权,所以才有了马超提前向阳翟急行军一事。
黄忠得知这些之后,顿时被吓得冷汗直冒,因为他的撤军很可能会让陈宫置于险地,原本都已经到手的阳翟城也可能会再次被张桂芳夺回。
“不好,快回阳翟。”
黄忠惊叫一声后,也顾不得埋怨陈宫为何不和提前通知自己了,简单的和马超解释了一番,就立即带着全部的三千轻骑,全速向阳翟方向赶去。
当黄忠和马超赶到阳翟城下时,已经是两个时辰之后的事了,不过索性城池依旧在陈宫的手中。
得亏陈宫机智把张桂芳给骗走了,否则以城内尚未彻底归心的三千守军,肯定是挡不住张桂芳一万一千魏军的。
“陈宫先生,你要是提前通知本将一声,本将就是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绝对不会撤军的。”
见到陈宫的第一眼,黄忠就忍不住抱怨起来。
他要是知道陈宫是自己人,并且会在张桂芳出城后夺城的话,就算伤亡再大也不可能会退兵的,不过索性最终的结局还算圆满。
陈宫也忍不住苦笑起来:“是宫托大了,低估了张桂芳。”
一边的马超听闻此言,却将张桂芳的名字深深记住,毕竟这位微将可是以一万六千魏军,打退了黄忠一万精锐,没有点真本事是不可能做到这点的。
黄忠马超进驻阳翟城后,当即接管了阳翟的控制权,而后方的嬴昊也在快马加鞭赶来阳翟,从而展开下一步的攻略。
另一边,张桂芳退兵之后,就逃往北方的蜀城,并在此等待崿阪关退回来的大军。
曹彬得知郏县沦陷的消息后,果断下令放弃了西北防线,以收缩兵力,而轮氏、阳城等西北四城的兵力,全都连夜撤回了鄂板关。
镇守大谷关和轩辕关的吕布和秦疾,显然都没料到曹彬会如此果决,一整条防线、四座城池,足足三十多万百姓,竟然就这么舍弃了。
等反应过来之后,魏军也已经跑远了,吕布和秦疾只能一边接手城池,一边继续向崿阪关进军,结果大军才开拔到崿阪关下,却发现崿阪关已经空了,关内守军又不知道跑到哪去了。
吕布和秦疾面面相觑,虽说他们这一路都在接收地盘,但都没交手,敌人就自己跑了,这仗赢的一点真是成就感都没有。
由于秦军在颍川的攻势太猛,攻陷郏县之后,三天都不到,就在陈宫的帮助下,又攻破了颍川重地阳翟,这让崿阪关也彻底失去作用了。
阳翟一失,颍川西部尽归大秦所有,崿阪关的守军若是还不跑的话,一旦蜀城被秦军攻陷,崿阪关可就要被秦军前后夹击了,到时就算是想跑都跑不掉。
张桂芳也是聪明,意识到来不及夺回阳翟,オ一撤军就给崿阪关守军下令,命令让崿阪上万守军全部东撤。
张桂芳此举虽将这座曹魏耗费无数资源、劳力,才勉强修建起来的雄关,白白让给了秦军,但也为曹魏保存上万兵力。
张桂芳进驻蜀城不过半日,崿阪关守将风林,就带着一万大军退回,和张桂芳会师。
张桂芳担心西北的吕布,会亲率骑兵追过来,于是不顾大军疲惫,下令立即向东撤退,前往颍阳城再做休整。
张桂芳的担心一点都没错,秦疾在进驻崿阪关之后,见关内的物资和粮草都还没烧尽,就意识到魏军应该还没跑,于是在将火扑灭后,就让吕布率三千轻骑前去追击。
吕布追击途中,又遇到一座空城,雍氏城,留下五百骑兵接管后,就继续率军向东追击,而等追到蜀城时,张桂芳已经逃走半天了。
吕布这下彻底没辙了,继续追吧,孤军深入容易中伏,而且展现拉的太远容易断粮,再加上连续不断的急行军,士兵也已经疲惫不堪,只能先在蜀城进行休整。
至此,曹魏在颍川西部和西北,所苦心打造的两大防线,仅仅只坚持了不到十天的时间,颍川西部十一城一关尽为秦军所破。
秦军的攻势太猛,进军速度太快,以至于后勤部队都追不上大部队,往往才抵达一个城池,都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又要下一个城市进行转移。
赢昊也是一样,在养阴城待了都没一天,然后就去了郏县,然后又随大***移待了阳翟,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行军的途中。
如今阳翟已被攻取,秦军对于颍川攻势的第二阶段,已经圆满落下帷幕,接下来自然也就可以缓上一缓,轻点战争缴获,以及等后勤跟上来,之后再攻打许昌也不迟。
进入阳翟后,赢昊就亲自接见了陈宫,毕竟目前为止,陈宫乃是降秦魏臣之中级别最高的人。
“陈公台,参见陛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