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九章 再相遇(1 / 2)

加入书签

他们和顺子已经很久不见了。

再见面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他了。

三个人变化都挺大的。

在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沈光林一路飞奔,成为了大学教授;苏有朋兢兢业业,成为了深城的知名商人;顺子则是大刀阔斧,成为了社会大哥。

要是只看外表,最阔气的肯定是顺子。

驾驶一台红旗轿车叱咤京城,平时也是西装革履,威风八面。

甚至,出来吃饭见兄弟,脖子还要打着领结,脚上穿着铮亮的皮鞋,笔挺的西裤,金光闪闪的腰带,这身装扮就是放在二十一世纪都不会落伍。

现在顺子的生意规模操持的可大了,整个京津冀,有至少四分之一的私下流通货是从他手里放出来的,至于能赚多少钱,这个就没数了。

估计,他手里的钱肯定也要上千万了,不一定比沈光林苏有朋他们赚的少。

当然,他花销也多,手里养的人成群结队,谁要是敢不服从,棍棒教育都是轻的。

这个年代,没点手段,拿什么赚钱,又拿什么维持局面。

不说别的,就连深城的服装工厂,二楞都组织起了庞大的安保队伍。

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对付那些不干好事的混混和一些上门打秋风的恶棍。

沈光林早就和“投机倒把”彻底完全脱离了关系,苏有朋倒是偶尔帮助他们从深城或者香江组织一些货源,但也只是赚点外快。

在京城的这些物资贩卖收入,他们俩都没有参与。

钱是赚不完的,有些钱可以赚,有些钱则不能赚。

像小叶送上门的那笔钱,他们就不敢收。

既然要捐,那就捐了吧。

小叶原本就是潮汕人,他一口气拿出一个亿造福家乡,真的震惊了当地的政府,说不准,关键时刻真的能救他一命。

这个年代想办一家成功的企业并不容易,沈光林他们的电器工厂建设好了,但是原材料和零配件的供应却出了问题。

并不是质量不过关,也不是这些东西没人生产,实在是能够提供的物料有限,甚至有些东西用钱都买不到。

现在是科学的春天,但还不是民营企业的春天。

国内的企业都是国企,双轨制并行,他们生产的东西分为两块,其中一块就是计划内的生产任务,这部分哪怕是亏钱也要做的。

另一部分就是计划外的产品,这些才是可以对外销售的,也是企业赚取利润的主要来源。

沈光林他们公司能够买的,也就是另一条轨道上,计划员生产的产品,虽然灵活,但是不稳定。

不过,地方政府真的给与了大力协调,他们为了电器厂能够顺利投产也是各种牵线搭桥。

后世,深城能够发展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

就在磕绊磕绊和不折不挠中,他们的第一款家电产品下线了,生产的是冰箱。

苏有朋让人一口气发过来10台,就是想看看京城的市场接受程度的。

说是国产,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是自己造的,压缩机是扶桑产的,膨胀管是弯弯产的,电路板是香江产的,只有钣金件才是自己产的。

实业救国,任重而道远啊。

沈光林拆开看了,品质还可以,起码不用学习张蕊敏砸冰箱了。

现在聚会的选择就不止是老莫了,京城开了几家比较上档次的中餐馆,味道不错,更能引起人注意的就是昂贵。

很多人去吃饭,享受的就是这个贵的过程。

再贫穷的时代,也有富人。

都说国内富豪不多呢,但是在扶桑留学的,一样有自费出国的,他们钱从哪里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