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1 取长补短(1 / 2)

加入书签

一条皇城大道宽阔而又笔直地通向远方,大道两旁则是清一色格局相似的二层高楼。

高楼里,茶馆、酒肆、客栈、饭庄生意兴隆,顾客络绎不绝,果然是一处极为繁华的所在。

萧文明刚要赞叹几句,却听温伯明叹息道:“家父所言,果然不差。”

萧文明听了一愣:“温先生此话怎讲?”

温伯明朗朗介绍起来。

原来大气王朝在草创之时,太祖皇帝将京城洛阳定为军事中心和政治中心,洛阳城内,除了皇城之外,都是各部衙门以及驻扎了禁军的军营,除此之外就是供文武百官居住的官邸住所——就是这皇城大道两旁,原先也都是各部办事的衙门。

但是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京城洛阳里的高官也都是要吃饭穿衣——按照后世的说法,叫做仁人都有消费的需求,并且这些人都是实打实的有钱人,消费能力极强。

因此不到百年,太祖皇帝精心设计的洛阳城的格局,就几乎被经济规律彻底打破了,皇城内除了皇帝的宫城照旧不变之外,各部衙门办事的机构是越来越小,除了刑部需要审案及关押犯人之外,其余各衙门都只剩下了巴掌大的一块门面,仅有些象征意义而已了。

要找各部的官员办事,往往得到他们私家的府邸同他们说话,至于原先驻扎在城里的禁军,除了皇帝直接指挥的御林军之外,军营全都挪到了城外。

至于空出来的地皮和房屋,要么出租,要么出售,要么直接由在任的官员私吞,都被卖作民居或者商铺了。

这些出售或者出租赚来的钱,官员良心好一点的,便用来补贴衙门的共用或者是官吏的薪水,要是没良心的,就全都中饱私囊了。

这些情况,温伯明说起来是触目惊心、痛心疾首,可萧文明看来却是稀松平常。

别说是古代了,就是在商品经济极其发达的现代,商铺的租金收入都是最稳定的收入来源之一——谁不想搞间商铺,每天坐着收钱,看那些牛气哄哄的老板给你打工?

不过洛阳城这些商铺所在的位置,估计租金也便宜不了,既然花了那么大的租金还能经营下去,说明洛阳城里还是有生意可做的。

并且看两边的商铺,无不人头攒动、摸肩接踵,可见百姓身边还是有几两银子可供消费的。

于是萧文明有道:“看这个样子,京城百姓还是有些余钱的,国家财政虽然紧张,要是能够藏富于民,也算是一桩功德了。”

温伯明却又摇摇头:“藏富于民,这个提法固然是冠冕堂皇,可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萧兄不是那些只会在庙堂之上高谈阔论的庸官,现如今民间是个怎样的情况你不会不知道:可谓是富者连田千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所谓的‘藏富于民’,不过是藏富于这些土豪劣绅罢了。萧兄请看,在这些茶楼酒肆中吃喝玩乐的,不是富商就是官员,哪有一个普通的贫苦百姓?京城里之所以看上去还是一片太平盛世,只不

(本章未完,请翻页)

过洛阳城关防得紧,把流民、乞丐全都阻隔在外而已!”

温伯明难得打开了话匣子,一边走一边分析这其中的原因。

国家财政之所以紧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北方戎羌的压力,每年军费就要占财政支出的七成以上,其余的都要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行。

而当今皇上是个自费十分勤俭的皇帝,平时生活并不奢侈,所以才能勉强保持大齐朝廷赋税的平稳,并没有增加赋税,更没有到横亘暴敛的程度。

然而即便是税率不变,但是随着土地兼并的不断严重,赋税越来越集中到那些没有背景、没有门路的小老百姓头上。

按照《大齐律例》,朝廷征收的田税一般是十税一,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再加上各地的摊派,一个自耕农的田税普遍要加到是十税四左右。

而如果他的田产是从地主那里借来的,那就还得缴纳佃租,恐怕自己收获一百斤的粮食,八十斤要交出去,只能留下二十斤而已……

老百姓的日子已经很苦了,尤其是农民的日子就更苦了,如果再这样继续加税的话,十有八九会激起民变。

到时候,就不是白炎教起事那么简单的了,更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收拾得了的。

就比如,山东地区除了平常的田税之外,再加上了一个负担颇有些分量的马政,就已闹得天怒人怨,黑旗军也就有了生存的土壤。

除了田税之外就是商业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