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4 纺织业(2 / 2)
其实萧文明从刚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心里就有了打算:想要发展经济,发展现代手工业,纺织产业是一道绕不去的坎儿。
世界各国,在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无不都是以纺织业家的——就比如大英帝国的毛纺织业,美国的棉纺织业和日本的丝绸纺织业。
等到中国崛起的时候,那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管是纺织业怎样的细分门类,全都插一把手,反正是叫所有的竞争对手浑身难受。
只不过这项事业,就好像建立情报网络一样,因为萧文明过于繁忙,而暂时搁置了,如今萧文明又有空闲的时间,又有迫切的需求,正到了旧事重提的时候。
不过好在萧文明虽然没有一门心思的发展过纺织业,但是准备工作其实是做了不少的。
首先是机器。
分散式的私营手工业,萧文明当然是看不上眼的,要办就要办成规模的工厂,哪怕暂时无法实现流水化作业,也要把所有的机器全都集中在一起,同时运转。
这样才维修和管理起来,都要容易的多,生产出的东西也很容易进行统一的存储、流转和销售,很大程度上发挥集聚作用,自然也就能够降低成本。
并且大齐朝的纺织业十分发达,已经出现了比较先进的手工纺织机、纺线机、缫丝机等机械,对于这些机器萧文明当然是要进行改进的。
特别是动力方面,可以从手工动力慢慢向畜力、水力乃至最后的蒸汽动力、内燃机动力方向发展。
但是这样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发展都太长远了,一时半会恐怕也难以做到,只能做一些细致末节上的改进。
就比如说:让铁匠铺的马青,把现有纺织机上所有的金属物件全都检查一遍,发现有摩擦过大、磨损严重的,全都进行改造更换,这样纺织机运作起来就省力得多,制造出的产品质量也好的多,就连故障发生的几率也减缓了许多。
其次是劳动力。
这就更好解决了,中国古代社会男耕女织——只要不是太懒,女子大多会一些纺纱织布的技能。
江南地区更是如此,上到六七十岁的老妪,下到十七八岁的姑娘,那个不会纺纱织布?只不过受困与工具和个人的技能,他们制造出来的土布和绸缎,质量良莠不齐,放到市场上竞争力不足而已。
而萧文明一下子打出了临海屯的名号,张贴出募集纺织工人的告示,开出比寻常高出数倍的工资,一下子就招揽了四五百个职工,可以二十四小时不停地进行纺织,之前还特意给他们进行了培训。
负责培训的,一个是萧文明的姐姐萧文秀,她编织的手艺也是远近闻名;另一个则是暂时寄居在临海屯的温伯明的心上人苏舜钦。
苏舜钦的刺绣功夫乃是一绝,还在暖香阁的时候,江南多少文人才子一掷千金,只想换他一条亲手刺绣的手帕,往往都不可得。
如今由他们两个亲自培训,两家纺织厂的工艺水平突飞猛进,造出来的织品质量又好又稳定,产业集聚效应的优势一下子就体现下来了。
最后的原料问题,就稍微难以解决一些,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萧文明发展纺织业,多少带着一些临时起意的意思,靠他自己临时缫丝、纺线准备原料,肯定是来不及的了。
不过同萧文明有生意关系的商人们,有不少是专门做纺织品生意的,向他们暂时挪借一些原材料,也不是什么大事,甚至都可以不用付现银,赊账就可以了。
于是从萧文明下定决心,不到十天的时间,萧文明开办的一间棉纺厂、一间绸缎厂,便马不停蹄地开工了。
并且很快第一批产品,就摆在了萧文明眼前——果然没有让萧文明失望,这批面料拿出来,质量比起宫里造办局拿出来的丝毫不落下分,甚至还隐隐超越了一些。
这还不算完,萧文明又请苏舜钦,用这批绸缎为底子,专门绣了几条帕子,又请同自己相熟的大商人过来一同品鉴品鉴。
一时之间,七八位大商人齐聚一堂,都饶有兴致地赶过来参观萧文明的临海屯制造出的第一批产品。
这几个商人都是商场的老手,其中好几个更是做惯了丝绸生意的,萧文明拿在他们眼前的这几条帕子,不过是巴掌大的面积,可依旧看着他们眼睛一热。
尤其是金陵城里的大富商张守古,看了更是啧啧称叹:“爵爷,这些可都是好东西啊!爵爷果然出手不凡!刚入此行,拿出来的东西,就快把金陵城里的老字号比下去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