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陛下的颜面(1 / 2)
第四十二章陛下的颜面
周梦臣忍不住说道:“陛下,这是掩耳盗铃。今日鞑子扣关,永宁关上下力战。陛下不赏功罚过,将来一旦有事,何以激励将士。而鞑子兵临永宁关,却是嘉靖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陛下当防微杜渐。而今老将凋零,不早做预备。明日何以对之。”
严嵩厉声说道:“周飞熊,这是陛下面前,这话是你能说的吗?”
周梦臣听了,不得不行礼说道:“臣失礼。”
严嵩随即也行礼说道:“陛下,老臣知道,周大人年轻气盛,有些意气用事,本心却是好的。还请陛下原谅他这一次。”
周梦臣听了,只觉得此刻正如严嵩算中,就好像一只小飞虫落入蛛网之中,前后挣扎都用不上力气。
君前失仪,这一件事情可大可小,可大,摘去官帽,取下官服,追回出身文字,贬为庶民,也是可以的。说小,也就是一笑的事情。毕竟宠臣在皇帝面前之放肆,看看历史上有多少。
周梦臣只是言语之间有所失言。作为臣子是不可以直接指责皇帝的。
一般谏言,都是臣敢不冒死如何如何,继续说,臣窃以为某事不是陛下本意(其实就是皇帝本意。只是不能直接说),既然不是皇帝本意,那么下面就能对这一件事情进行委婉的批判。
总结就是,皇帝是没有错的,即便有错。也是下面理解错了。不是皇帝本身的错。
反正必须绕上好几个圈,这才是正规的劝谏流程。虽然而今大明士子求名之意,越来越高。如果一来,很多时候,也不大讲究了。但也没有谁直接说皇帝,你这是什么什么的。
只是,周梦臣在嘉靖面前,还是有些分量的。如果严嵩不指出这一件事情,说不定嘉靖都没有注意。结果严嵩先给周梦臣一棒槌。其实就是提醒,陛下这小子对你不敬。随即又在周梦臣面前卖忠厚长者的名声。当然了,严嵩这种忠厚长者的样子,不是卖给周梦臣。而是给嘉靖看的。
嘉靖说道:“卿是老实人。周梦臣起来吧。严阁老你也起来吧。将官帽戴上,朝廷诸般大事,都要你为朕分忧的。动不动就摘帽子,成何体统?”
严嵩连忙谢恩说道:“老臣谢过陛下天高地厚之恩。”
周梦臣也起来了。
嘉靖说道:“周梦臣,你还年轻,却不知道这天下诸般事务繁杂,很多事情都是有轻重缓急的。可不是你觉得如何办就能如何办的。严嵩办了一辈子差了,是老成人,这一件事情,他这样做,也是为朝廷大局着想。”
“而今的朝廷经不起大折腾了。”
“你学着点。”
周梦臣说道:“陛下,先宋司马光言: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而国家大事,在祀在戎。”
“定将士身后之名,问兵戈生前之事,此乃天子大权也。不可有丝毫下移。”
“永宁关之事,陛下事先不知,而严嵩一手成之,颠倒阴阳,无中生有,有中生无,而永宁关就在北京百里之外,臣不敢揣测,有事于他日,将回是什么局面?”
周梦臣也想明白了。
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对嘉靖来说,不要说什么国家大事,不要说什么边关百姓的惨状。嘉靖听了,或许会惺惺作态,甚至吊几滴眼泪。但是并不会往心里去的。因为这距离嘉靖太远,远的几乎都是一个数字。
是的,一个人死,是悲剧。十几万伤亡,只是数字而已。
嘉靖没有亲生经历,很难感同身受。说他虚伪,有些过了。他知道该这样。但是他一辈子,都没有怎么接近底层百姓,这种同情恻隐同理心,也不可能凭空长出了。再加上他骨子的刻薄寡恩,对身边的人。对于故人还没有多少感觉。更不要说从来没有见过面的草民了。
所以,先要说动嘉靖,就要从嘉靖在意的东西说起。
严嵩就是这样做的。
严嵩入手点是颜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