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御史出巡(2 / 2)

加入书签

这个时候正是春天的尾巴。桑干河的水流到了一年最低的时刻,虽然不至于搁浅,但也行不了大船。杨继盛只能乘坐一个座比乌篷船稍稍大一点的小船,晃晃悠悠的向西而去。

一路到了御河流入桑干河的地方,才转到向北。

这御河,就是当年正德皇帝从此到大同,因此才有了御河的名字。

这一条河更是在大同城下流过,与十里河一起成为大同周围重要的灌溉水源。

这个时候,水位很浅,也只有杨继盛的船上在河上。

此刻的杨继盛却看见了一个壮观的场面。

他远远的看过去,就田间架起了大鼓。无数百姓光着膀子,手中拿着农具。听着鼓声的命令,就好像一条线一般,整整齐齐的向远处走去。

这是在春耕。

周梦臣紧赶慢赶,也不得不承认,有一些迟了。

所以,要抓紧时间,将耽误的时节给补上去。

周梦臣与官员乃至于百姓中的老农一个个商议,最后才想起了这个办法。看上去就好像是打仗一般,所有人的都一律军事话管理。对与大同外围的土地暂时放弃,暂时想将大同周围,十里河御河这一带的土地全部种上。

也就是说,周梦臣查抄的五十万顷,其实没有可能在今春耕种完的。

周梦臣为此又重新下了放田令。

也就是说,任何人见到土地没有耕种,在官府报备之后,都可以耕种。如果土地是官地,则可以向官府申请佃种,官府收田租。如果是私人,官府在其中调节,让种地出一笔钱,算是补偿田主。

至于田主不愿意。那就按大明律来办。

大明律对于土地撂荒,是有惩罚的。当然了,大明律很多东西,都已经成为一致空文,但是周梦臣愿意,还是能拿来用的。

总之,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大同春耕尽量多耕种土地。

即便这粮食最后不到官府手中,但是民间多一口粮食,朝廷也少一点负担不是。

于是乎,周梦臣将一切事务都放后面,一心一意的放在春耕之上。

这副场景在杨继盛这里却有另外的感受。

杨继盛感受到的是杀气腾腾。他说道:“周兄,治民如治兵,有如此百姓,大同军的能力,也可想而知,有周兄如此大臣在,朝廷北疆无患。”

杨继盛的评价不能说对,也不能说不对。

不能说对,那是杨继盛理解错误了。因为这种场景,并不是而今才有,也不是周梦臣独创,这种用鼓声传令,指挥百姓干农活的手段,在汉代就有,甚至在南方一些地方还是有保留。

只是后来田产改变,从集体协作,变成了精耕细作。这种场景就不在了。

甚至可以说,农耕民族步卒军阵强悍,也是从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上面来的。

另一点,他说的也对。

大同百姓与军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任何一个人往上数几代,都在军中的,因为整个大同一带,都是迁移过来的卫所军户。所以他们对军队的方式,是非常习惯的。稍稍训练一点,就适应了。

甚至此刻各部军队也都分散在春耕队伍之中了。

周梦臣只留下马芳的万骑在边墙附近警戒,其余的人手,都放开了用。有一个算一个,都去春耕去了。

这才有如此壮观的场景,比如击鼓指挥的一些人,他们本身就是军中的军官。

杨继盛到了大同附近下了船,禀报了自己的官职,找来马匹,却发现只有一些驴子,一问才知道,所有马都去拉犁了,大同的牛数量本来就有限,又经历去年一场战乱,不知道多少牛成为人的口中食,牛筋与牛皮成为战略物资。没奈何。周梦臣只能事急从权,用马耕代替。只是杨继盛来的时候走的路不一样,没有发现而已。

https://www.xddxs.co/read/39852/26936671.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xddxs.co。新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co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