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谢和(1 / 2)
第九十四章谢和
也就是这一段时间,但凡有一个敌人反扑,戚继光就只能拿手中数百人来抵挡,不能控制的兵力,有与没有,是没有太大的区别的。
戚继光心中暗道:“训练不够,不仅仅是训练不够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军官不行。看来,要对师傅建议在南方也建立一所大同书院了。”
戚继光自我检讨,他觉得他最大的问题,就是高估他下面的军官们了。
戚继光下面的军官,一部分是戚继光带来的亲兵,一部分是世家子弟投军,这个世家倒不是江南世家,而是卫所军官世家。这些人几辈子都在军中,而今卫所一个个撤销,总是要给出路的。
挑选这些家族年轻弟子入军,也是一个缓和的办法。
戚继光也同意,不管这些人怎么样,大体都是识文断字,对军中的一些事情是有概念的,比一些大字不识一个的要强上了不知道不多少。
再有就是戚继光从士卒之中选拔出来的将领。
在训练场是看起来不错,但是一打起来,就一片混乱。与大同那边的军官团体,要弱了不知道多少倍。在戚继光看来,之所以这样,固然是因为边地出将才,但也与大同书院的兵科脱不了干系。
不过,戚继光不顾肚子里有多少火气,但是也知道,而今是气可鼓而不可泄的时候。于是戚继光立即入城,与谭纶商议一番,以总兵府的名义借了台州府的银子,随即大赏三军,人人有伤,即便一个人都没有杀。也是有赏的。
一时间,浙兵士气鼎沸,求战若渴。
在这一战之前,在这些军队之中一些人,对倭寇还有畏惧感,但是而今却完全没有了,一个个都在想:“原来倭寇这么容易打,倭寇分明都是赏钱。”
戚继光却也知道,他这一战,占了夜袭的便宜,还有火器的便宜,毕竟一开战,各种火器就让倭寇给懵了。并不代表新兵真能与倭寇对阵。
不过,经此一战之后,就不一样了,见了血与没有见过血的军队是两个样子的。
戚继光心中暗道:“倭寇还有很多人散落在各地,正好用他们的性命,来磨砺大军。”于是,戚继光并没有多追击已经逃到海边的倭寇。
因为追也没有什么用处。
大军远道而来,已经有一些疲惫了。再来一场追逐战,消耗精力不说,倭寇到了海边,很难追到了,不顾将倭寇去劫掠的各军,一一围剿来得实惠。
毕竟他手中的兵马真正练了出来,才是戚继光今后最大的本钱。
所以,周梦臣与谭纶写了一封军报,先将军情报上去,后面再详细的将战斗经过一一写明白,然让人送到总督衙门。
这也是军中惯例,捷报要快,越简单越好,简明扼要。但是后面必然有一封奏疏,将所有的军情一一说明。
而这个捷报就是周梦臣看到的。
且不说明军这里。单单说谢和,沿着灵江一路退了下来。
灵江就是台州府内主要河流,从上游发端,在台州这里入海。这一次倭寇过来,也是座船沿江而上。一路几乎直接打到台州城下。
毕竟台州是临江的。
如果不是灵江上游狭窄,谭纶又在江水之中弄了很多东西,比如拦江铁索了,大木桩了,让倭寇只能半路下船步行。连伏击倭寇的地方都找不到。
谢和等上了船之后,才算是长出了一口气,才觉得自己的性命保住了。
他二话不说,不管岸上的倭寇了。整合了一下船队,就急匆匆的沿着灵江入海,他在江水之中,也觉得不安全。毕竟灵江也就出海口附近是比较宽的。在上游不是没有被封锁住的可能。
谢和到了海上,立即改道去见汪直。
汪直就在舟山群岛之中一个岛屿之上,而这个岛屿几乎成为一座军营,在岛前后有数个港口。有无数船只来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