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鸡儆猴武与文(1 / 1)
提起曹冲,大凡懂点三国历史的朋友,都会立马将他与"神童"称谓相连,足见那个"曹冲称象"故事的厉害。
曹操在其有据可查的二十六个儿子中,曹冲应该是他最为宠爱的儿子。曹操之所以如此看好曹冲,就在于曹冲聪慧过人。但可惜的是,曹冲因病去世于22岁那年。曾有不少史学家认为,如若曹冲能够多活二十年,三国历史就会改写。不过这种"如果"类的说法,无异于笑话。比如那个阿斗,如果不是赵云在长坂坡上救了他,难道三国历史就不会改写了?
不过曹冲之死,却真的改写了另一个神童的生命轨迹。这个神童不是别人,就是周不疑。周不疑出生于一个世家大族,因此他所受的教育,就比一般人要优越得多。大家知道,一个人的聪明,除了天赋以外,后天培养非常重要。周不疑在同龄人尚在疯玩之时,已经熟读了四书五经,出口成章,谈吐不凡,名气甚大。
闻知荆州有个名叫周不疑的小神童,曹操就想方设法将其请到许都,与曹冲为伴。时下许多学校采用的快慢班做法,其实是仰了曹操的鼻息。
曹冲本就才华横溢,现在有了周不疑为伴,学业精进,更是神速。曹操经常有意无意地考察曹冲与周不疑,学业上曹冲略逊周不疑,但在谋略上,周不疑明显不及曹冲。这让曹操欣慰不已。
但上天给了曹操当头一棒。公元208年,曹冲染恙,虽然曹操遍请名医,甚至携百官为曹冲祈福,但曹冲最终还是陨落而去。中年丧子,而且丧的是自己最为宠爱、寄予希望最大的儿子,曹操所承痛苦,难以言表。
曹冲病死不久,有天曹操外出,看到周不疑与曹丕等人有说有笑,甚是快乐,顿感心悸,于是指令斩杀周不疑。曹丕闻讯,急忙赶到曹操营辕,跪在曹操面前,为周不疑求情。
曹操看了曹丕一眼,说了句让曹丕有失自尊的话:"曹冲在,周不疑可以活;现在曹冲不在了,凭你的水平,日后能压得住周不疑吗?"
明眼人看到这里,应该明白曹操除去周不疑,是在为曹丕铺路。也就是说,周不疑的死,改变了曹丕的人生轨迹。其实早在办理曹冲后事期间,曹丕见曹操悲痛,就劝董操节哀。曹操便对曹丕说:"失去曹冲,是我的悲哀,却是你的幸运。"说话听音,锣鼓听声,曹操己将顺势成为长子的曹丕当世子看待了。
曹丕听了此语,尤如醍醐灌顶。其时司马懿尚在曹丕营中谋职。看到曹丕回营,司马懿便问结果。曹丕就将曹操所说的原话,作了转述。司马懿听罢,倒抽一口凉气。
司马懿的聪明,其实不逊于周不疑。从此以后,司马懿不仅在曹操面前一直示拙,而且说话办事非常低调,深怕曹操惦记上他。
但曹操还是惦记上了司马懿,有一天,曹操提醒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译成白话文就是:"司马懿这人不可能甘于当个臣子,今后必会干预曹家政事,你得提防着点。"
按理,曹丕应该引起重视,至少应对司马懿予以防范,但奇怪的是,曹丕承继曹操的王位后,竟然重用司马懿。按照"如果"说法,也就是"如果曹丕听从曹操告诫,那么司马家族就形不成气候,三国历史乃至晋朝历史,都将改写。"
但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如果"。那么曹丕为何不听曹操告诫呢?这就有必要回溯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大家知道,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都,绝非局限"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最终目标,就是取而代之。但让曹操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拥有那么强大的军队,欲想当个"魏王",便遇到那么多的拥汉维汉派明里反对,暗中阻挠。谋臣荀彧更是烈性,宁可自杀也不附和。
曹丕在智力与谋略上,应该不及曹冲,但他毕竟跟随曹操多年,耳濡目染,多少掌握一些治政要略。眼见老喊"匡扶汉室"的刘备,都忙于僭越称帝,那么确保了汉献帝吃穿不愁的曹家,有何不能呢?
曹操生前之所以重用能力强的寒门人才,与他的出身有关。曹操父亲曹嵩,系宦官曹腾养子。源于这点,当时那些蛛网遍结的世家大族,骨子里就小瞧曹操。这就迫使曹操,不得不采用依靠寒门人才之招,制衡世家大族。即便如此,曹操对世家大族还是相当警惕,一旦发现其中出现有损曹家之人,他就实施铁血手段,这便是他杀边让、杀孔融、杀杨修等名人志士的原因。
曹丕没有曹操的铁血手腕,这从他将自己定为"文帝",可见一斑。事实上,那些被曹操压得不敢喘气的世家大族,一见曹操挂了,就像冬眠动物遇到春天一样,竞相现身。因此曹丕知道,自己想要顺利代汉,且不出乱子,必须和世家大族,特别是作为其代表的司马家族妥协。
司马家族在秦朝灭亡时,司马懿的老祖宗司马卭就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殷王,并在河内一带建立封国。后来司马卭因助刘邦被项羽斩杀,刘邦取得天下后,封赏司马家族。司马懿的父亲司马儁,一直为颍川太守。东汉未年,当官从政实行察举制,而察举之权,皆归州府。因此辅佐、跟随曹操"革命"的荀彧、郭嘉等,多属司马儁察举的颍川人。另外司马儁还有八个儿子,世称"司马八达",均在各地供职。如此之网,曹丕敢动吗?当然不敢动!只能稳住司马懿,予其一定权力,以此牵制其他世家大族。
公元220年四月,曹丕在摆平世家大族后,采用软硬兼施之招,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登基称帝,国号魏。
曹操以铁血手段"杀鸡儆猴",而曹丕则以拉拢手段"曲线救国"。曹操世称"魏武帝",曹丕世称"魏文帝"。
如果让"如果"一说盛行的话,岂非又是:“如果曹丕不向世家大族妥协的话,三国历史就得改写"。
真是一句看上去没有一点毛病的废话、屁话、套话!
https://www.xddxs.co/read/49708/29547462.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xddxs.co。新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co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