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壬申条约(2 / 2)

加入书签

这样一来,他们再也没有立场去站在大清的角度,杯葛那些被称为前明余孽地桂家人了。

在这片地皮上,又有哪一家是不曾向朱明王朝称臣的?毕竟当年的三宣六慰,还留给了他们许多历史遗迹可供瞻仰。

只有已经进入瑞士境内的海宁等人才明确的意识到,紫金在谈判中撬动乾隆心理防线的手法是无比细腻而高明的。

至于借助谈判结果,狠狠地敲打一番既有的合作者,那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更何况他们没有把所有的路都给堵死。

东印度公司在设立之后,必然要进行大规模的融资,清廷的各级官员财阀,环球集团既有的各个公司,以及那些有闲钱进行投资的合作者,都可以参与其中。

只是这一次,他们只能用真金白银来进行了。

此时的土司们似乎才明白过来,凭借手中的土地矿产和百姓去投资海宁的机会,好像一生就只有这么一次。

其实乾隆皇帝也只有一次而已。

而且他这次可是被紫金拿捏的死死的。

条约虽然拟定了许多条,但在第一条的时候,他就犯下了一个巨大的错误,用海宁和白山的话讲,虚头巴脑的大义名分,借给东印度的公司是无妨的,毕竟换来的也是虚头巴脑的藩属国。

这一交换原本是最为合适不过的了。但紫金却偏偏在里面掺上了一条极具诱惑的利好。

听说可以在控制的土地上征税,这就相当于有人免费给乾隆皇帝打下了疆土,就算已过不惑之年的乾隆原本还在反感被人冒用名分,听到这样实实在在的利处,恐怕也得动心了。

更何况,对外贸易可以带给他巨额的商税和关税,招纳人员可以减轻国内的人地矛盾,这些在谈判的时候都是会被列举出来认真分析的利好。

康乾虽然称之为盛世,但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内部的人地矛盾早已突出,加上统治者对汉民族的担忧,以及北方蒙古各部随时可能带来的危险,这让清廷不得不长期奉行减丁政策。

这样惨绝人寰的滥杀无辜,当然会影响朝廷的根基。但向海外移民,则可以打着百姓自愿的旗号进行,虽然百姓其实也是被逼的。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谈判期间,紫金的代表们一直向清廷官员灌输一些闻所未闻的观点:

比如土地的人口承载能力不仅仅取决于粮食的亩产,还可以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允许东印度公司在本土从事各项合法经营,反而是有利于增加户口的。

又比如:海外土地人民虽然距离遥远,看似容易离心离德,但只要交通手段得以改良,不但可以改善这一点,还可以通过加强经贸的方式,让海外的藩属和领地对高度发达的本土更具依赖性。

这些道理都是些很空泛的历史归纳,但也正因为如此,乾隆和他的大臣们才模棱两可又似曾相识的在既有的历史资料当中,发现一些能够对此加以印证的细节。

当然,这不能彻底打消他们的疑虑,但后来乾隆得知,相比起付出巨大领土代价的印度和俄国,以及在本月刚刚灭国的东吁王朝来说,他这个一分钱不花的大清皇帝,已经是从对方那里获得巨大优惠的了。

于是,他又多了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

10月,在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用盛大的仪式欢迎海宁的到来,并邀请他共同观看孟德斯鸠的《乡村先知》之后,紫金就从北京发来了缔约成功的消息。

除了几个已知的条款之外,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也最终得以敲定。

东印度公司在本土所参与的各项经营,其申办手续、税率待遇,一如大清普通子民。

朝廷也不向东印度公司派遣官员,但东印度公司的高阶成员必须得到朝廷的首肯才能上任,其原因是为了方便对外交往,朝廷将会对这些人员予以加封官职的特殊待遇,实际上是妄图实现拉拢渗透的手法,这是紫金和海宁都没有把这个风险放在心上罢了。

这件事情被交给了一个叫做章佳·阿桂的吏部员外郎负责具体处理。

平心而论,大清朝廷的这一做法,极尽政治圆滑之能事,双方不但各取所需,而且还都留了足够的体面。

由此,为了完成祖先的遗志,为了满足好大喜功的渴望,为了证明比周围各国都更出色,乾隆皇帝祭出“对外以虚名换实利,对内以子民待海宁”的宣传口径,外加一句“横竖不亏”的横批作为评语,说服了对此事仍有异议的大臣和宗室子弟,并顺利的于10月19日完成签约。

因1752年是农历的壬申年,所以该约又被称为《壬申条约》。

https://www.xddxs.co/read/49817/28868694.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xddxs.co。新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co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