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幼岁惊师智 二姊报国情(1 / 2)

加入书签

一轮红日从粉紫色朝霞里冉冉升起,澄碧天空显得更加邃密广阔。鸟儿在空中飞翔,或俯冲,或升刺,自由地变换姿势,不时发出悦耳的鸟鸣。大地上仿佛披上了金装,绿色植被蓊蓊郁郁,葳蕤丛生。这道道屏障错落有致,一种幽青色野藤攀着拇指粗的小树向上生长着,其藤蔓上长出了淡紫色小花,却努力地绽放着。一种不知名的飞虫萦绕花丛,好像在私语喁喁。野庄完小院落里那棵老槐树,老爷爷那辈人都不知道老槐树年龄几何?槐树的腰围一个人都抱不住,树皮龟裂,那串串槐树花宛如白玉堆积起来的山峦,那缕缕清香氤氲而生,弥漫了整个校园甚至于整个村庄。

“同学们,今天咱们上书法课,要自己写,看看你们毛笔字练习的如何?”教高小国文课的桑雪老师布置道。

那个时候,上学的学生都是家里有条件的,全村孩子当中所占比例不过百分之一。到了民国时期,野庄镇已改称野庄乡,这个乡有十六个村组成。野庄完小的生源绝大部分是乡里各村的学生组成。

同学们铺好纸,砚好墨,一个一个地坐直身子,一笔一划地临摹起来。

桑雪老师在教室里监督着,比如张三拿笔位置不佳,便上前手把手更正;李四坐姿欠妥,便示范纠正;桑雪老师事必躬亲,一丝不苟,让学生们把基础打牢,提升书法技巧,做到日臻完善。

桑雪老师教室里转了大半圈,略感脖子酸楚,正要坐下休息。不经意间,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危襟正坐,只是悬空的手臂,随着毛笔的书写而移动,看那阵势,时而轻缓柔和,时而厚重疾驶,这个孩子叫何景芳。桑雪老师悄悄来到何景芳跟前,敛气秉神,目光顿显青睐。等何景芳书法写毕,桑雪老师晃着脑袋啧啧称赞道:此孺子可教也。桑雪老师的书法造诣在省里是名列前茅,书法作品多次得到国内书法大家的赞许。

何景芳写的是首古诗,是唐朝知名诗人刘昚虚所作《阙题》: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何景芳运用行书笔法将这首诗写得酣畅淋漓。桑雪老师大加赞赏,小小年纪功力匪浅,运用其妙,存乎其心,意在笔先,龙飞凤舞,又兼行云流水。不仅如此,桑雪还拿着这幅书法作品,去县里参加比赛,并荣获嘉奖。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的写到这里,感慨万端,对于何景芳书法造诣有诗为证:

幼习颜柳欧赵字,送顿提折书法奇。

十岁行书惊师智,余昔书法名世异。

何景芳昆仲七人,大哥何景星在村里开了个饭铺,二哥何景清作物地,农民有句俗语:弄地弄个好地头,浇地弄个好凌口。何景清是种地高手,总是把地摆弄的井井有条。庄稼地里难觅杂草踪影。只要一有空,何景清就在地里拾掇,细耕耙匀,庄稼长得齐整旺盛。每到收获,打下来的粮食亩产担数让村里人咂舌不得不暗暗佩服道:“你看人家何景清,年年种地都是好收成,不愧是种地能手。”闲暇之余,三哥何景华爱好习武,已拜精武馆馆长马龙海拜师,擅长三节棍。大姐已出嫁到临县,二姐出嫁到野庄乡南三华里之遥的西白露村,妹妹尚幼,在家上学。父亲何荫蜜精心治学,为人师表。母亲任德民祖传针灸,精湛技艺,悬壶济世。一家人和谐温馨,与人交往,常常吃亏占先,待人接物,礼尚往来,多少年来,德披流芳,闾里称贤。

在昆仲之中,唯有二姐关爱何景芳有加。二姐叫何秀芝,活泼可爱,感召力强。这在当时的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深居闺阁,穿针引线,绣花描凤,说话声微,施礼周到。可二姐敢说敢笑,不守规矩,好打抱不平。二姐的行为在婆家受到了阻击抵抗,婆婆一看到二姐就冷若冰霜,白眼直翻,冷嘲热讽。因此,二姐看到婆婆公公的难堪脸色,便领着女儿回到了娘家。

二姐的到来,父亲母亲坦然接受,他们了解二闺女的性格和做法,二闺女是个直肠子,敢说敢做,心眼子好。兄弟姐妹们却颇有微词,心的话,嫁出去的闺女,就是泼出去的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既然婆婆公公不待见,说明本身就有缺点。想是想,当大的谁也不愿意对妹妹说出口。

“你走呗!待家里这么长时间了。”何景芳对着二姐说道。

二姐何秀芝一听就着急了,她从炕上抄起笤出疙瘩就要打何景芳,何景芳一看不好,惹二姐生气了,便动身撒丫子就跑。

“你叫我赶上,我不打你才怪!”二姐何秀芝说话的嗓音都变了调。

何景芳拼了命地奔跑着,他跑到西白露半道上回头一看二姐没有赶上来,便坐在地上喘着粗气。

那天晚上,吓得何景芳一夜未归。

二姐何秀芝看到弟弟黑夜没有回家,以前的怨气早已消失。二姐何秀芝便和家人东找西找,也没找到弟弟的影子。二姐何秀芝噙着泪花一夜难眠,她担心弟弟如果有个三长两短,做姐姐的可吃不消。

第二天,高玉村姥娘家派人捎话说何景芳在那里住着,让家人放心,别再结记。

何秀芝火气火燎来到姥娘家,对何景芳有板有眼地说道:“我在婆家,你知道为嘛事呀?你撵我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