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李正的建议(1 / 2)
到了后世倭国的那些矿产因为很多的暴力开采被破坏地很严重,以至于到了后世很多矿产都被封存保护了起来。
各地郡县的动作很快,不出半月房玄龄带着十多个郡县呈报上来的奏报来到了泾阳。
这天正在下雨,李正站在屋檐下看着漫天大雨对房玄龄说道:“今年秋季的雨水是不是有些太多了。”
房玄龄点头说道:“长安令,我们还是来看看各地的呈报上来的奏章吧。”
看来房玄龄对这种伤春悲秋的场面并不感兴趣。
李正收起心神带着房玄龄进屋。
一份份奏章放在眼前,李正看着其中一册,“这是潼关的?”
房玄龄点头说道:“朝中就有潼关的官吏在。”
李正看着潼关的奏报说道:“潼关不论是地理位置还是人力治安都挺好,不过潼关距离泾阳太远,出了关内的地方暂时不考虑。”
房玄龄帮着整理奏章,把关内以外的奏章全部排除只留下了十多份奏章。
看着李正一份份看着奏章,房玄龄也说道:“不过托你的福,朝中多少也对其他郡县有些了解了。”
李正的目光从奏章上移开看了一眼房玄龄说道:“其实也不排除有些人在奏章上造假,除了自己亲自去看鬼知道他们治理成什么样?
别看奏章上说的天花乱坠,朝中自己心里有谱没谱是另外一回事。”
房玄龄尴尬地笑了笑。
李正说道:“房老我说得对吧。”
房玄龄无奈点头,“说的也是。”
李正吐槽道:“要说就说你们朝中的监察能力也太落后了。”
落后?
房玄龄又说道:“朝中的监察机制承袭隋制,怎么能说落后呢?”
李正说道:“所谓监察并不是说向御史台那种风闻奏事,要我说御史台这个地方除了添乱,没有任何的实质用处。”
房玄龄闻言欲言又止开口又说道:“那照长安令的说法朝中要如何施行监察制度。”
李正放下一本奏章一边看着说道:“我怎么知道。”
房玄龄又是一阵无言,李正一边说着朝中的监察落后,问他该怎么改,他又说不知道。
瞧着他的神情,房玄龄长叹一口气,心中想着暂时不和他计较。
李正看完手中的奏章说道:“高陵这个地方不错,距离泾阳也不远,如果在高陵可以建设其实渭水以南也不错,两边还可以相互呼应,至于富吴县还有待考量,暂时就定高陵和渭水两个县这两个地方我还要好好派人实地去看过再做决定。”
房玄龄重新整理好奏章说道:“老夫明白了,这就去回报。”
刚起身要走,房玄龄又停下脚步说道:“你说的那个监察制老夫会和朝中重新商量。”
李正说道:“我也就随口一说,房老不用介意。”
治理天下这种事情终究是朝中和李世民的事情。
就算是再离谱也不会和自己有多大的干系。
这种事情李世民更加费脑子。
如果随意插手反而落得自己进退不得。
而且清查天下田地的事情,朝中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李世民想查但又不敢大张旗鼓。
权贵侵占土地这种事情历朝历代都有。
但凡有地方要查这些事情,往往到了后来也只能不了了之。
或者激起民变,或者地方敷衍了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