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成功(1 / 2)
赵福祥的一句话让兴高采烈的众人没了动静,大家都用一种看傻*逼的眼神看赵福祥,赵志宽更是恨不得上前掐死这个不争气的儿子。
反倒是赵福祥看到众人用这种眼神看自己,还十分不满意,赵福祥问道:“怎么我说的不对吗?这跟制造枪管有什么关系?”
看到爷爷眼神不善,赵恒赶紧拉了拉赵福祥,低声说道:“爸,刚才爷爷只是试验,不用机床怎么保证枪管笔直?”
赵福祥一想也对,也就闭嘴不再说话了。赵志宽瞪了儿子一眼,说道:“拿一根铁棍来,让不懂行的看看!”
赵福祥看到边上的徒弟这次拿来一根一米二的铁棍,铁棍直径大概在五厘米左右,上面坑坑洼洼,一看就是出自王铁匠之手。这次还真让赵福祥猜对了,这跟熟铁棍还真是王铁匠昨晚打造的,不过因为是纯手工打制,所以样子上自然不好看。
赵志宽将铁棍夹在夹具上,因为是手工出品,所以并不是笔直,不过这没关系,赵志宽拿下来用锤子敲了敲,将弯曲的地方敲直就好了。
都安装到位后,徒弟再次将机床连接到汽轮机上,这次与刚才车木棍不同,刀头在铁棍上发出刺耳的吱吱声,一圈圈如同钢丝抹布的铁屑开始出现。
看到铁棍外表被轻易的削去,赵志宽的徒弟们又开始拍马屁,可是这次没等马屁拍完,就听到一声巨响,刀头断了。
赵福祥看到这样子刚要取笑这帮徒弟的手艺不行,但一想这帮徒弟都是自己老爹的命*根子,自己如果取笑他们岂不打自己老爹的脸,所以赶紧闭上了嘴不说话。
赵志宽带着徒弟上前看了看,发现刀具已经从根部断裂,刀头不知道崩那去了。赵志宽将刀具取下看了看根部,是硬生生的折断,用手摸了摸刀具,发现十分烫手。
赵恒上前看了看问道:“爷爷,出现什么状况了?”
赵志宽说道:“可能是温度出现问题了,不过书上说车铸铁等铁料不用冷却液,只有车钢材才需用冷却,怎么刀头断了呢?”
其实赵志宽不知道,这根熟铁棍经过王铁匠的捶打,内部已经十分紧密,强度接近低碳钢了。而赵志宽废了半天劲才磨制出来的刀具,材质虽然是高碳钢,但明代这种手艺那能生产高品质高碳钢,所以那刀具内部有气泡,在加上切削时产生的高温,刀具断裂也就成了必然。
不过赵志宽对这种意外早有准备,吩咐徒弟在换一个刀头后,又搞了一个临时的冷却机构给刀头降温。
这个冷却机构十分简单,就是一个装满水的葫芦,在底部打了一个小孔,悬挂在刀头上滴水给刀头冷却,赵福祥看到这个葫芦好悬没笑出声来,但被儿子赵恒眼尖发现,赶紧将赵福祥的嘴捂住,这才没让他发出什么怪声。
虽然赵福祥嘲笑这个冷却机构简陋,但确实能解决问题,还有后世机床冷却也确实可以使用水,不过那种冷却水是加硫化物的乳化液,虽然冷却速度比水强上不少,但原理却差不多。
冷却液的加入,让机床的工作顺利进行下去,随着刀头的移动,一根直径三厘米,光亮如新的铁棍出现在众人面前。
因为经过加工,铁棍
(本章未完,请翻页)
十分的热,赵志宽用水给铁棍降温后取了下来,发现品质十分完美,王铁匠的捶打让铁棍内部十分致密,所以铁棍内部并没有气泡,铁棍外壁十分光滑。
大家都在感叹机床的工艺,但赵福祥却看的十分心疼,一根五六厘米粗的铁棍,经过加工只剩下一半,一会儿还要钻孔,也就是说大概就四分之三的铁都浪费了。赵福祥看了看地上切削剩下的铁屑,说道:“爹,能不能让王铁匠将铁棍打的细些,这也太浪费铁料了!”
赵志宽根本拿赵福祥的话当放屁,就像没听到一样,现在大家手法都不熟练,自然要留出余量。赵志宽又让徒弟拿了一根铁棍,这次车成了一厘米的直径,看到五六厘米粗的铁棍变成了一厘米,赵福祥的心都在滴血。
接下来就是最为重要的钻孔了,其实转孔在明代并不是什么高科技,明代很多火枪都是钻孔生产的。
明代武器发明家赵士祯,就在神器谱中详细记载了明代鲁密铳的生产过程,其中就有简单的钻床设计图。当然明代的工艺不能与后世相比,但原理都是差不多,利用高碳钢将铁棍钻出深孔。
明代中前期火枪枪管都是铁皮卷制,通过铁匠锻打将两边紧密结合。虽然生产的三眼铳威力也比较大,但怎么说也不如钻孔射程高。
赵士祯在观看土耳其生产的鲁密铳后,发明了钻孔技术,钻孔虽然费时费力,但好处很多,增加枪管强度的同时,还避免了炸膛的发生。以前使用卷制枪管的时候,因为工匠工艺不同,炸膛事件时有发生,但使用钻孔后枪管就可以进行锻造,金属内部的沙眼气泡被挤出来,这样就不会发生炸膛了。
不过因为明代钻床都是使用人力,所以生产速度一直跟不上,每年生产出来的鲁密铳只有一千多支,都装备给了边军,海南这种穷乡僻壤自然没有装备这种利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