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三章教材完成(1 / 2)
时光流逝。
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几天的时间,更是一晃而过。
这些时日的朱厚照和整个天津卫,都在为前去高丽一事而忙碌着。
那些从京师教坊司调拨而来的女子,这些时日就一直待在客栈之中,紧紧关闭的客栈大门,通天都有乐器和唱歌的声音从里面传出。
起初的时候,这声音还比较嘈杂,路过的天津卫百姓,也只是皱眉朝着客栈看了一眼之后,就快步离开了此地。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歌曲众女掌握的越发娴熟之后,原本各自练习的众女,开始凑在一起,配合着乐器,不断调弄起配乐来。
如此一来,伴随着优美音调的传出,客栈门前渐渐有了听众存在,到了后来,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此,负责此处的东厂探子,干脆从他处调拨过来人手,对着这客栈周边,开始施行起严密的保护来。
不过纵使如此,在这短短时间内,还是有些曲目被那些通晓音律的聪慧之辈学去,于是一时之间,整个天津卫的唱曲和戏院,顿时漫天都是那几首曲调,这些曲调未至高丽,却现在天津卫开始流行起来。
发生了这种事情,负责此事的东厂探子自是前来请罪,可是朱厚照听闻此事之后,愕然之余,也只是一笑了之,他此次所做的歌曲,好多都是口水歌,曲调不停重复不说,歌词更是十分简单,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让这歌曲快速流通,加速那些高丽人学习大明官话的速度,如今被大明百姓听了、学了,朱厚照也只是莞尔一笑而已,根本就没有当回事。
心惊胆战前来禀告的东厂探子,在奏报完了之后,原本还以为会受到一通斥责甚至惩罚,可是谁曾想到,对面的太子殿下脸上没有丝毫怒色不说,更是还有笑颜露出,见到太子殿下这般神情的东厂探子,心中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之前惊惧的心情,也渐渐消散于虚无。
教坊司女子在快速的学习、配乐。
返回大棚园区的东宫讲师,也没有闲着。
那日在他们返回大棚园区之后,因为身怀旨意的缘故,刘瑾和张仑将这些东宫讲师的劳作全部停了下来,而这些人也一门心思的开始编著起前去授课的教材来。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这是太子殿下一再嘱咐他们的话语,所以此刻纵使是抱着去同化对方的打算,但是在教授所用的教材上面,众人还是多了一个心眼,更多的出发点,还是以同化为主要目的。
而在这上百人的群策群力之下,几天的时间之内,前去授课的教材,就被众人编制了出来,做出一本样书的他们,更是差代表送去了太子殿下的府邸,准备一旦通过审核之后,好让太子殿下安排人开始大规模的印制。
毕竟此次所需教材的数量,已经绝非之前的那百十多本,针对一国之用的教材,若是打算靠人来抄录完成的话,那还不知道要磨到何般年月。
厅堂之中。
王守仁和杨廷和两人静静站于厅堂下首。
朱厚照坐于主位之上,手捧着一本书册的他,皱着眉头正在慢慢的通读着。
按着这教材所言,第一项就是先将大明皇帝确定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其他一些藩王政权,皆为受大明皇帝所指派任命的存在,现如今这般情况,也只不过是因为大明皇帝不满手下藩王对高丽的胡乱治理,准备挽救自己子民于水火之中的种种言辞。
朱厚照看到这里,忍不住咧嘴的同时,更是抬头朝着堂下的两人望去,见到两人此刻只是躬身站于一旁后,朱厚照也就收起了夸奖的念头,拿着手中的书卷,继续看了下去。
在这第一项之后,教材之中又开始对语言的统一做了论述,要知既然大家同为大明子民,那言语就不应该有差别,所以大明官话,方才是第一国语,剩下那些其他的语言,则非正统,伴随着大明朝廷重新接管高丽,所有之前的一切俚语,也应统统废除,为接下来高丽彻底回归大明,做着最基本的准备。
与之同时必须改变的,还有之前的风俗习惯和衣着装束,对于这些改变,所用的借口说辞也都与国语一般模样。
朱厚照一扫而过之后,就朝着下面看去。
在一通必须、严禁、杜绝之类的强制话语之后,教材终于开始步入到了正文当中,在这正文的第一课,题目是《高丽的由来》。
朱厚照看到这个题目之后,顿时也来了兴趣,兴致勃勃的快速看了下去,可是看着看着的他,神情却开始变得严肃起来。
按这篇文章所言,当年周武王在灭亡了商朝之后,纣王的叔父箕子不愿归顺武王麾下,远走朝鲜,建立殷氏箕子王朝,而其王都,就是在今天高丽的平壤一带。
时间流逝,这个箕子所建的王朝,在后来的历史大河当中,和真番一同归属燕国,一直持续到燕国被秦国所灭,方才结束。
接着时间来到了汉朝,燕国人卫满推翻了箕子朝鲜的哀王,并夺下了箕子王朝的首都平壤,建立卫氏朝鲜,从此箕子朝鲜正是结束。
可让朱厚照微微有些变色的是,这箕子朝鲜和卫氏朝鲜,说白了不还是华夏出走之人吗?越看越被勾引起兴致的朱厚照,快速的朝着这文章的后面看了下去。
在这篇详细介绍高丽政权国王的文章后面,这帮东宫讲师,似乎是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并非杜撰一般,一条接着一条的古文典籍证据,更是直接写于纸上,似乎生怕到时候不能取信于人一般。
《朝鲜史略·箕子》:“周武王克商,箕子率中国人五千入朝鲜,武王因封之,都平壤。”
《太平寰宇记·四夷·朝鲜》:“朝鲜,周封箕子之国。昔武王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食周粟,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