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八百壮士垂青史!金陵城中觅活路!(2 / 2)

加入书签

为嘉奖“孤军”上下团结一心,英勇抗战,在全世界的面前取得军事、政治以及道义上的胜利。

国民政府决定,对参加“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全体官兵,予以通令嘉奖,并颁发忠贞奖章,另授予谢敬元与杨瑞辅(524团一营营长)青天白日勋章。

更为令人振奋的是,校长闻听了“八百壮士”的英雄事迹后,深受感染,亲自签发了一份特殊的晋升令,还着国防部晓喻三军:凡参与四行仓库保卫战之八十八师五二四团一营战士,士兵全部连升三级,军官全体连升二级!

于是,原时空在此战中作出突出贡献、仅仅被授予上校虚衔、死后才被追授陆军少将的谢敬元,在这个时空,却时来运转,不但成了国军名副其实的少将旅长,而且实权在握,可谓风光无限。

而谢敬元的搭档,524团一营营长杨瑞辅,借助这阵东风,也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上校团长。

至于其他人就更别说了,尤其是很多老兵,在连升三级的晋升政策下,纷纷完成了由一名士兵到军官的身份转换,说是鲤鱼跃龙门,一步登天也不为过。

就连原本只是低阶士官的陆剑锋和江浩然(原身),都因为搭上了这趟顺风车,立刻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国军军官!

唯一令人遗憾的是,全员提拔之后,524团1营绝大部分官兵的编制都被打散,并重新规划到了其它集团军的名下。

其实也难怪,作为国党部队中最为精锐的三个德械师之一,国民革命军第88师可谓是国军中的王牌部队,绝对属于精锐中的精锐。

像这样的一支队伍,除非遭遇战斗减员,急需补充人员,否则,几乎不可能招收新兵,也正因为如此,在524团1营之中,新兵远比军官要来得稀罕,就连上等兵都少得可怜,绝大多数都是久经阵仗的士官老兵。

这也意味着,如果这些士兵人人都能连升三级,那么整个一营,将有超过9成的战士会成为军官!

好在整个一营也就400余人,且晋升的绝大多数又只是底层军官,否则校长大笔一挥时,恐怕不会这么爽快。

但饶是如此,一下子多出300多名军官,别说一个小小的524团消化不了,就是整个262旅、甚至整个88师,想要在短时间内完全消化、全部安排到位,也不是一件易事。

要知道,国民党军队军衔混乱的状况,可谓是由来已久,即使国民政府几次对军衔进行了修订,也没能真正扭转这种局面,衔高职低的情况依旧普遍存在。

当然,这种情况在足够精锐的88师中虽还算不上严重,但也并未真正绝迹,所以,524团一营这些新近提拔出来的军官,想要全部留在88师是不可能的了。

而此时又恰逢36师和87师这两个与88师并称国军三大王牌的德械师在淞沪会战中损失惨重,故而,这批新晋军官超过九成,都被补充进了这两个德械师当中。

不得不提的是,在原时空中,88师在淞沪会战中同样损失惨重,但在这个时空,因为参战时间较晚,该师损失较轻,成了三大德械师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支部队。

在此背景下,江浩然、陆剑锋,以及原524团的170多名军官纷纷被划归至第78集团军第36师辖下,陆剑锋和江浩然两人运气不错,被分在了同一个连队,并同在三排担任正副排长。

随着淞沪抗战正式宣告失败,两人跟随部队撤往了苏州。

1937年12月,第78集团军参加了金陵保卫战,担任红山、幕府山、下关、挹江门的一线防御任务,金陵外围阵地失守后,第78集团军紧接着又肩负起掩护长官公署及直属部队撤退的任务。

值此之际,金陵卫戍司令唐森智下令各部退入复廓阵地,但为了防止各部提前逃脱,他紧接着下令:“各军所得船只,一律缴交运输司令部保管,不准私自扣留,着派七十八军军长宋希廉负责指挥。沿江宪、警严禁部队散兵私自乘船渡江,违者即行拘捕严办。倘敢抗拒,以武力制止。”

这道命令原本没有任何问题,但前提是要能够山下一心,死守金陵才行。

然而,金陵战事每况愈下,9日,日军逼近金陵城墙,两军在光华门、雨花台、紫金山、中山门等处激战,光华门几度被突破。

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限令金陵卫戍司令唐森智在10日午前交出金陵城,遭到唐的坚决拒绝。12月11日,松井石根下令总攻。

12月12日上午,日军猛攻雨花台和中华门一带,有小股日军突入城内,金陵形势愈加危急。

随着战局急转而下,为了避免军队溃散,中午12时,唐森智再次下令给宋希廉:“下关通浦口为我军后方,唯一交通路,该军应竭力维持秩序,禁止散兵游勇糜集。”

中午1时,唐森智又通过电话命令宋希廉,宣布下关戒严,禁止一切行动。

但实际上,唐森智早在11日晚,就接到了最高统帅的明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

如果当晚唐森智立即会同卫戍司令部,对金陵一旦陷落后该如何有序地组织撤退等善后事宜认真考虑筹划,那或许还有一丝可能避免发生在历史上的惨剧再度上演。

可唐森智连夜开会研究,最终却只是初步作出12日撤退的决定。

但就在第二天他又得了最高统帅的最新明示:“经此激战后,若敌不敢猛攻,则只要我城中无恙,我军仍以在京持久坚守为要。当不惜任何牺牲,以提高我国家与军队之地位与声誉,亦惟我革命转败为胜唯一之枢纽。”

虽说身为最高统帅,在是战是撤、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发出如此前后矛盾、模棱两可的指令,会让下级感到无所适从,但有一说一,这并影响唐森智未雨绸缪,提前作出完善的撤退部署。

可唐森智直至日军攻破了中华门,城中秩序开始陷于混乱,金陵失陷已成定局,战局难以挽回了,这才决定在当夜撤退。

遇事不决乃是兵家大忌,在唐森智举棋不定时,又是几个小时过去,直到17时他才召集师长以上将领开会,布置撤退行动。

但撤退计划根本就是仓促拟就的,既没有经过参谋作业,也没有进行充分调研,所以内容很不严谨,堪称漏洞百出。

而且一开完会,唐森智就乘坐为他保留的小火轮北渡长江,直接跑路了。

作为守城方的最高将领,唐森智这一跑,下面可算是乱了套了,为了活命,这些将军们恨不得能立刻插翅飞走。

所以这些军长、师长们大多未按命令规定的时限开始撤退,而是在散会后马上自行部署部队撤退。

这都算好的,有的将领甚至连部队都不回,只向所属部队打个电话通知撤退自己就先跑了。最可恨的是,有的高级将领在开完会后根本就没有通知部队,自己就先悄悄逃走了。

唐森智和高级将领们率先逃跑的行为,引得金陵守军一片哗然。

直接导致的后果是,白天还在与日军英勇战斗的十万左右守军,到了晚上就纷纷争相逃命,有些人还脱下军装,扔掉枪支混到老百姓中。

足足数万士兵跟着长官蜂拥逃向南京江边唯一的出口挹江门,试图从中山码头北渡长江。

而江浩然(原身)和陆剑锋所在的36师,此时正严格执行长官部的命令把守挹江门,对整个下关实现戒严状态。

因为按照原定突围计划,36师需掩护长官公署、宪兵部队及直属诸队依次渡江,其余各部应设法从正面突围。

但在书面命令下发后,唐森智又下达了口头指示,规定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及教导总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

这就大大降低了撤退命令的严肃性,也为部队不执行命令提供了借口,以致计划中规定的由正面突围的部队,除粤军第66军和第83军大部按命令实施正面突围外,其余各部队均未按命令执行,而是打起了下关的主意,并纷纷涌向下关、挹江门一带,形成极度混乱的局面。

36师对于唐森智的口头指示并不知情,这些一涌而来的士兵全部被视作逃兵,遭到36师开枪制止,于是双方发生枪战,混乱中,被打死、踩死者不计其数,尸体更是层层叠叠不知堆积了几层,现场形状可谓惨不忍睹。

面对越来越多的散兵包括逃难的百姓,36师也没能掌控局面,最终被拥挤的人流冲破,在这次冲突中,36师自身亦损失惨重,原本一万余官兵只收容起四千余人,不少官兵未能及时渡江,被滞留在了城中。

江浩然(原身)与陆剑雄所隶属的36师212团作为把守挹江门的重要力量,在混乱中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两人不仅被人群冲散,更是与部队失去了联系。

由于围堵在江边的人数实在太多,加之当初唐森智迎合最高统帅而提出了“誓与城市共存亡”的口号,为了阻止参战部队擅自向长江边撤退,他不但在挹江门部署了兵力,还收缴了绝大部分渡江船只。

由于缺少船只,本来几艘小火轮和民用船保障部队渡江就很吃紧,就算有序撤退,就凭这几艘船,想要保障所有人员渡江,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做到。

更何况,这次撤退基本上从一开始就变成了一场雪崩式的大溃退:军民争相逃命,自相践踏,场面完全失控,所有人都围堵在江边,想要撤退更是难上加难。

所有直到12月13日清晨,依旧有无数人滞留岸边,无法渡江。

与此同时,日军意外地发现昨天还在顽强抵抗的中国军队忽然全部撤走了,遂轻易地冲进金陵城内。下午2点左右,日军先头部队到达挹江门,发现挹江门外有成千上万的逃兵和难民拥挤在江边试图渡江,于是开火扫射,当即造成血案。

江浩然(原身)和陆剑雄在与部队失联后,一直试图重新会合,可惜未能如愿,于是便打算先渡江再说,可怎料轮船没有等来,却等来了小鬼子,于是二人只能只能放弃渡江打算,带着几名手下趁乱逃回了城内。

此时,日军已经陆续开始进城,他们出城无望,只能收拢散兵,一边抵抗,一边四处逃窜,总之能多活一会是一会,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还赚一个。

还别说,一路下来,原本五六个人的队伍,最后竟又壮大到30多人,陆剑雄作为当中军衔最高者,暂时成了这支队伍的指挥官,指挥一切行动。

陆剑雄作为参加过淞沪会战的老兵,此前又服役于王牌部队,作战经验极为丰富,即便指挥一群散兵游勇,也取得了不少战绩,死在他们手里的鬼子怎么说也有二十之数。

但这一次他们还是疏忽了,一名鬼子在他们眼皮子底下跑了,还摇响了手摇警报器,不但引来了大批鬼子,就连坦克都开过来三辆。

在坦克强大的火力之下,不少人遭到炮击纷纷身亡,原身的运气较好,只是被余波扫中,但也当场晕了过去,而江浩然便是在这种情形下降临了这个世界。

眼下,形势危若累卵,一个不慎,便是全军覆没的结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