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买鸡蛋的女人(1 / 2)
“柱子,把三轮车往小区门口推。好多人都等着挑鸡蛋呢。柱子,又麻烦你了,跟姐回家吃饭,晚上逛一圈,明天再回去。”
“姐,我还得回去,这里我不习惯。”
柱子尴尬的挠挠头,就不由劝说的走人了。
几个人将三轮车推到小区门口,有几个老太太手里拿着布袋子立刻围了上来。
“哦,小伙子。”
陈征抬头一看,原来是刚才那位中年妇女。
“不好意思,刚才那会我搞错了,我妈是在对面市场门口买的鸡蛋。实在抱歉,影响了你的生意。”
中年妇女用修长手指扶了一下眼镜,白皙的脸蛋已经变成了粉红色。
“没关系,那会儿也没啥人。误会解除了就好。”
陈征冲着中年女人微笑着点点头。这位中年女人说话干脆毫不拖泥带水,举止文雅,没有一点城里人的傲慢,绝对不是普通人。
“麻烦你给我称20斤鸡蛋吧!”
“哦,大姐,20斤太多了吧。您放在家没有及时吃完,时间长了就不新鲜了。到时候鸡蛋的营养就流失了,也容易放坏。”
陈征对于找上门的生意当然高兴,只是这位中年女人说话客气令人心生好感。何况这位的行为举止不可能是做生意的人,所以出言提醒。
“没关系的,一大部分都是送人的。谢谢!”
女人又重新审视了一下,注视着陈征那双诚挚的小眼睛。微笑着表示感谢。
女人也没有动手挑鸡蛋的意思。陈征便自己挑着认为质量很好的鸡蛋,分成四袋又各自套上一层袋子放好。
“正好20斤,收您60块。”
中年女人对陈征的表现非常满意。看得出来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很细心,也很大气。不像一般的商贩能节省便节省,那会多给你袋子。何况小伙子的称称的很高,绝对不止20斤。
女人从手提袋里用两根手指夹出一张崭新的百元大钞递给陈征。
陈征将一百元递给大姐,并小声说了一句:
“姐,找新的!”
陈淑娟微微看了一下弟弟,对陈征的眼力表示赞许。
中年女人也是微微一愣,心里对陈征的感官更好了一些。
“姐,你和建军先照看一下,我给这位大姐送过去。”
“不用不用,你这里这么忙……”
女人急忙摇手拒绝。
“大姐,我们这里还有三个人,没事的。就让我弟给你送过去吧,你一个人那么多鸡蛋不好拿。回去吃如果好的话,欢迎再来。”
陈淑娟也是热心肠,也明白中年女人的心理。这才说出这些令人容易接受的话。
“哦,那就太感谢了!”
女人再一次点头表示感谢。
“大姐,您带路吧。”
陈征不由分说,左右手各提两袋跟在女人后面。
走进小区六号楼附近,女人停在路边。
“小伙子,就放在这椅子上吧。真的谢谢你了。”
“大姐,应该的,那我就走了。”
陈征将鸡蛋小心翼翼的放在路边的椅子上,急匆匆的走了。
中年女人张开红唇准备说些什么,却又没有说出口。嘴里低声自语着:
“算了,下次吧。”
“陈征,你小子有眼力,那个中年女人可能是机关干部。以后说不定还能攀上交情。”
同住一个院子,乔建军对院子里的情况还是非常了解的。
“机关干部?”
陈征有一种感觉那女人不是一般人,却万万没有想到这种结果。
“姐,今天也就这样了。剩下的一半明天卖吧。咱收拾一下,下馆子,这几天也辛苦建军跟军军了。”
今天是星期二,人也不太多。一般该买的也都买过了。每天早上才是好时候。
“那行,你跟建军先把三轮车推回去盖好。就是晚上照看不方便……”
陈淑娟担心晚上有人偷鸡蛋,有些犯愁。
“哎呀,不用那么麻烦。我伙计他妈是院子里的仓库保管员。我跟军军把三轮骑过去仓库一锁就行了。”
陈淑娟双眼一亮:“那好,顺便给人家装几斤鸡蛋,以后可能还要麻烦人。”
“行啦,别啰嗦了。三弟我好歹也是混社会的,这点水平还是有的。”
乔建军听说下馆子,酒瘾就上来了。急急忙忙坐在车梆上,乔军军噘着嘴蹬着三轮车。
“姐,建军头脑灵活,会来事,将来肯定有前途。”
陈征感慨的对着姐姐提醒了一句。其实他知道乔建军后来是家里最有钱的,日子过得最潇洒的。
“咱买些菜在家里做既可口又划算。”
陈淑娟过惯了苦日子,能节约就节约。
“姐,现在正是增进感情的大好时候。再说了,现在的年轻娃都喜欢下馆子这叫面子。建军那会给那些混混发的烟可是高档货,一包十块钱。人家给咱帮忙,咱也不能小气,该花的就得花,不能可惜。”
其实,陈征请哥几个吃饭一部分原因是感谢;另外一点是帮自己的姐姐,因为后来姐夫一家姊妹关系处理的非常糟糕,甚至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
不管怎么说,血浓于水,陈征不想看见姐姐和姐夫因为亲情而内心痛苦。至于以后究竟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8月20号,陈征这个暑假最后一次卖鸡蛋。
“姐,算了吧,天快黑了。剩下十来斤你拿回家吃吧。咱就不卖了,没多大意思。”
可能是市场里砸价的缘故,今天六百斤鸡蛋卖了整整一天还没卖完。
村里人也不傻,城里有亲戚的人多多少少也了解到城里的情况。甚至有人开始在村里传播一些负面消息。毕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收购鸡蛋的频率还是有些频繁了。鸡蛋的收购也不是很顺利,说明红利期过了。既然没有机会存在了,再坚持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下一次当村民们鸡蛋积压下来,或许会自发的拿到城里去卖,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纵观新世纪以后,那些在事业上有成就的农村人,哪一个不是胆大心细做事有魄力的人。任何时代都不缺少敢闯敢拼,却又能够先知先觉的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