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朱允炆再下狠辣之手(2 / 2)

加入书签

信使日夜兼程,几日后,朝廷收到了陈亨,刘贞送来的急信。

朱允炆在书房中气的把奏折直接摔在了地上,愤怒道:“卜万胆敢与燕贼合谋,万死都难消我恨!”

黄子澄从地上捡起奏折看了看后,上前道:“陛下,恼怒无意,当下还是尽快思索对策才是。”

他倒是很沉稳。

朱允炆哼了一声道:“这还需思索什么,拟旨罢免卜万所有职位,下其入狱,先抄其家,等战事毕了,朕再好好处置他。”

黄子澄想了想,这番处置也妥当,大宁军如果和燕军联合在一起,朱棣造成的麻烦,将会成倍的往上增,想到这里,黄子澄再次开口问道:“那陛下,大宁军卒如何行事?”

朱允炆眼光闪动了几下道:“责令陈亨,刘贞,严束军卒,不得出松亭关一兵一卒,我有天下兵马在手,这种二心之兵,不用也罢。”

黄子澄点了点头,很认同朱允炆的话。

他们的意识,竟然出奇的和朱棣他们一致,大宁军待着别动就行,但双方的区别是朱棣等人是为了争时间,缓过来后必然想办法收服大宁军卒,而朱允炆他们想得则是,他们兵力十倍与朱棣,完全也不需要大宁兵卒。

很自信。

这也算是好事。

突然,朱允炆再次开口问道:“辽东兵如何了?为何到现在山海关耿瓛,吴高等人都没有动作?”

黄子澄这些日子特意加班,了解一番大明边界地图,对这事还真能说出二三来,所以他装作胸有成竹道:“陛下有所不知,单单山海关守兵,不足以出关助战,必须要集结辽东卫所兵马,然而辽东卫所,多为边线卫所,集结需要慎重,必须留下兵力防备蒙古,而且辽东纵深较广,进兵之路也只有山海关一条路,所以不管是集结还是行军,耗时都需久一些。”

朱允炆听黄子澄说的头头是道,虽然很不满,但也只能烦躁的点了点头。

他嘴上念叨了两句,宁王,辽王,想到这两王都是北境掌兵的藩王,威胁都不小,一旦和朱棣合谋,那闹起的乱子就太大了,心中一狠道:“这样,给宁王和辽王传旨,削他们三护卫之权,让其俩人速速进京不得有误。”

“遵旨。”黄子澄俯身领命。

削朱棣既然动了兵,那么搂草打兔子,宁王和辽王也顺道安排上,没毛病。

……

朱允炆的几道旨意匆匆的向着北地传了过去。

当辽王收到旨意后,吓的扔下三护卫兵马,主动奔向了京师,他在辽东,大部分将领不听他话,他也没有办法,然而,当宁王收到旨意后,直接把圣旨丢在了地上,不屑的冷哼了一声。

“让我回京师,老爷子死的时候咋不让,现在晚了,还想削我的三护卫,三护卫若是需要我用朝廷的授权才能指挥的动,本王直接撞死在柱子上得了,当我这些年白过的啊。”

宁王的亲信,有些犯愁,苦着脸道:“殿下。”

“咋了?”

宁王一挑眉道:“你想去京师,你可以去啊,本王不拦着。”

这句话仿佛把亲信说的不开心了。

宁王顿时又露出个笑脸,哄道:“开玩笑的嘛,我咋舍得让你去京师,不过你要知道,我去了京师会有好日子过吗?朱允炆这时候都不拉拢我,还想削我,可见其心,所以京师真去不得,不如就待在大宁,他还派兵打我不成,真若逼急了我,信不信我直接起兵和四哥一样反了他,闹个轰轰烈烈不比受他侮辱强?”

亲信也知道宁王的性子,见状也不好多说什么,只是下去让人去信朝廷,宁王病重,行不得路,以此拖延时间。

而此刻的松亭关外,遵化城中的朱棣终于收到了陈亨的秘密来信,陈亨在信中详细的描述了朱允炆的旨意。

朱棣顿时大喜的笑出了声音。

这真是明明有一棍子能打死他方法,偏不用,那就不要怪他和朱允炆过几招了。

朱棣连忙叫了甄武众将,把这个好消息说给了众将。

一时间所有人都欢腾了起来。

他们这些日子以来,日子是真的不好过,哪怕现在日子还是不好过,但是至少能喘气了。

甄武也是松了一口大气,要知道消息不确定之前,谁也揪心,现在好了,北平府至少短时间内没了危机,可以放开手脚和朝廷大军全力打上一场。

朱棣此刻同样倍有感触。

他看着众将,想到起兵以来这二十天,突然又信心倍增,谁问天下人谁敢相信,他朱棣匆忙起兵后,能在短短二十日内,把北平府整合起来。

更是消解了北平府所有危机,甚至还可以出兵,主动南下。

毕竟主动起来,才叫靖难啊,要不然说是靖难,但结果却让人压在家门口打,那也太丢人了。

朱棣等到众将都平静了一些后,起身振奋下令道:“如今北平府已无危机,众将随我南下靖难,与朝廷大军会上一会。”

众将皆起身应是领命,所有人脸上都有些亢奋,哪怕是只出现一丝让人喘息的空间,也足矣让众将,一时间,气势高涨。

随后,朱棣让人散了,命各将下去准备,但是朱棣却留下了甄武,张玉等核心将领,等到屋子里只剩下他们后。

朱棣开口道:“老和尚让我上书示弱一番,争取争取朝中一些人的同情,也能让那些人帮咱们敲敲边鼓,留你们下来就是商议一下,咱们这个示弱的信,该怎么写。”

“老和尚那边没写一封过来?”甄武好奇问道。

这事让一群大老粗商量,多少有点不靠谱,哪怕朱棣从小读过书,可你让他舞刀弄枪没问题,但想写一封文采斐然的奏折,就别扯了。

朱棣没好气道:“老和尚说了,最好我亲自写,这样感情真挚些,但你们也知道我,我哪有那个文采。”

甄武和张玉对视了一眼,俩人一起摇头。

“殿下,这事不是我们不帮您出主意,但是殿下最好还是听老和尚的吧,老和尚说的挺有道理。”

朱棣想了想后,没好气的挥退了几人。

接下来,朱棣把自己憋在屋里待了整整一个下午,这才憋出了一篇不到八百字的小作文。

甄武本以为会写的啥都不是,但得幸看到后,发现聪明人做啥事,真的是基本上都能做好。

这篇小作文,文采不说,但是朱棣把该表达的表达了出来,不仅把自己说的可怜的不行,还把朱允炆阴阳了一通。

开篇就是你爷爷,我爹怎么怎么创业,怎么想着多生儿子,但结果你一上位就想杀你爷爷的儿子,这不合适,当然俺朱棣知道是有奸臣想要掌控朝堂,不是你的本意,我也不怨你,只是怨奸臣。

然后朱棣又开始和朱允炆拉起了关系,说什么咱们是亲叔侄,这关系在战场上能挡刀的,不要让别人影响了咱们的关系之类的。

最后,话音一转,又写到古语有云,困兽犹斗,为什么呢,因为怕死啊,俺朱棣也怕死,才不得不起兵反抗,你要怜惜怜惜你叔叔年纪大了,看在这个份上,宽恕了你叔叔吧,这样你叔叔保了性命,燕军将士也没了怕死的心,俺们就会乖乖的回北平了,这是大明之幸,也是朱家之幸。

甄武看到最后眼睛一亮,这最后一句反将有点意思,接下来就看朱允炆怎么接了。

朱允炆不是自诩仁慈吗?

朱棣讨饶,你饶不饶。

……

之后,朱棣率军逐渐南下时,他的这封示弱的奏折,也被快马送进了朝堂。

果然,不出道衍所料,朝堂上一些本就不赞同朱允炆用兵的人,一时间冒出来不少,都长篇大论的向着朱允炆帮着朱棣求情,试图让两人讲和。

朱允炆气的直接退朝,哪怕回到书房后,气性难消,直到乱砸一通才稍稍平息一些。

讲和?!

狗屁的讲和。

他大占优势,凭什么讲和,当动兵是过家家?那么多粮草都消耗起来了,临到头说不打了,可能吗?!

他大军一动,用不了俩月就能碾死朱棣了。

这会儿让他放手?!

黄子澄看着朱允炆依旧喘着粗气,带着怒火,劝说道:“陛下,不必在意那些人的言论,出兵的决策是对的,咱们只需坚定执行就可,等把燕王的兵马打掉后,自然一些风声就会扭转。”

朱允炆努力平静了一番,点了点头。

不过,随后他想了想,道:“朱棣的用意朕心知,不是就是想借机让人非议朕吗,朕也不能如他所愿,既然他和我念叨亲情,那我就表示表示,你一会儿下去传道旨意,就说朕念在亲情的份上,让众将士在战场上善待燕王,莫使我担了杀叔之名,这般足以彰显朕的仁慈之心。”

足以吗?

在朱允炆心中朱棣起兵作乱,他有这番话,无异于天大的恩德,世人听闻后,谁还能不称颂他一声仁善重情。

黄子澄思索了一番,觉得这般确实对朱允炆的口碑有帮助,便点头领旨。

然而下一刻,朱允炆再次开口,叫住了黄子澄。

只不过,这次他的语气中充满了狠辣和阴毒。

“朱棣有朕亲叔之名,朕可以手下留情,但其他人却不必,朕即便留了他性命,也定要他痛苦终生。”朱允炆狠狠的说到这里,眼中厉芒闪现道:“上次不是说永安郡马的老家在无极吗?还有永平郡马的家人也在京师,你通知下去,让人全部给我缉拿起来,我倒要看看他的女婿们背叛他,他又作何想法。”

在朱允炆心中,以其亲人要挟之下,朱棣的女婿岂能不回归朝廷,朱棣被自己女婿背刺,又岂能不心态受损。

书房里,朱允炆嘴角含着冷笑,哪怕有阳光照在他的脸上,也没有多少仁慈的味道。

……

------题外话------

感谢‘书友1376’的5000打赏,感谢老板。

六千多字,等同别人的两章的,所以理直气壮求月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