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2)

加入书签

郭家得了金孙,给京城诸家都递了喜帖。

洛宁百无聊赖地摆弄着手里的喜帖,不得不说古代的毛笔字写的就是有风骨,比现代的钢笔字入眼多了。

“怎么?宁儿想去瞧瞧?”华慧长公主翩然而来,嘴角含着笑,坐在洛宁身边揽住她说道:“郭家和咱们家也算有亲戚关系,你刚回京城,从郭家开始慢慢认人也好。”

洛宁心里不愿和京城人扯上什么关系,可是目前她没什么好方法离开,只能先假意应承下来。

“好呀母亲。”洛宁笑着应道。

华慧长公主满意的笑道:“那么宁儿就好好准备准备吧,知言会告诉你一切的。”

“母亲慢走。”洛宁起身把华慧长公主送到门口,目送她离开后果然看到一个身穿青色宫装的女子恭敬地站在门口。

“奴婢见过安凰郡主。”知言福身道:“奴婢奉长公主之命服侍郡主,郡主以后就是奴婢的主子了。”

洛宁看着知言柔顺的眉眼和挺直的脊背,笑了笑,有意思啊有意思。

“起来吧,不用在我面前称奴婢,我不习惯。”

知言听到洛宁的话,愕然的抬头看了洛宁一眼,随即低下了头,直视郡主可是大罪,洛宁倒是没在乎,摆了摆手,转身回到内房,坐在贵妃椅上:“既然母亲让你告诉我一切,那便开始说吧。”

“是。郡主离家祈福多年,京城里许多事需要郡主清楚。当今圣上共有四子一女,三子为皇后娘娘所出,一子一女是静贵妃所生。皇后娘娘您应该知道,正是老爷的亲妹,静贵妃是当年圣上外出后带回来的。后宫里还有一位太皇太后,是温家人。京城里有四公七侯,洛氏一门双公,还有镇国公温氏,辅国公汪氏,永昌侯郭氏,荣昌侯蒲氏,定昌侯周氏,宣昌侯贺氏,广昌侯夏氏,成昌侯徐氏,盛昌侯谢氏。这些都是世家大族,随着太祖爷打天下的老臣后裔,不过随着变迁,七侯的势力不如从前了,渐渐地衰落下去,现在的汪家也因为没有后宫的支持,在四公的地位也连年下降,而势头最盛的就是洛家和温家了。”知言再怎么沉稳,语调里也带了一丝骄傲。

洛宁心里倒是直叹气,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世家大族本就受到关注,更何况是老臣?树大招风啊......

知言见洛宁眼眉间没有一点为家族荣耀的意思,反而开始走神,不禁不满了起来,提醒道:“郡主,您在听吗?”

“在啊,”洛宁笑着,颇有痞子的气质:“知言你讲的太好了,我一直在听呢。”

知言叹了口气,郡主毕竟在外十多年,一朝一夕也不大可能对丞相府有什么感情的,只好继续说道:“郡主和温家嫡小姐温若水都是将来的太子妃人选,温小姐自小和皇子们玩在一起,郡主因为身体问题养在重锦寺,失了先天优势,以后可要多进宫看望皇后娘娘啊。”

“这也是母亲让你说的?”洛宁开始笑的瘆人,眼睛也眯了起来。

知言心里一惊,郡主语气里的不满她听得一清二楚,这句话虽然是长公主让说的,可如果郡主不满,长公主也不会保住自己的,她立即跪下:“郡主恕罪。”

洛宁哼了一口气出来,也没再计较,问道:“母亲说我们与郭家有些亲戚关系,你跟我说说吧。”

“是。”知言跪着说道:“郭家的大夫人是太皇太后的亲侄孙女儿,也就是郡主您的表姨母。”

“既然是这样,那么温家的温若水也会去了?”洛宁问道。

“是。”知言再也不多说话了。

洛宁沉思起来,自己一点也不想当什么太子妃,那不如跟温若水说清楚,说不定还能找个帮手帮自己逃离京城。

洛家长公主和郡主要参加郭家金孙满月宴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整个皇城世家,洛家的另一位大将军驻守北口,无法来参加,但是派人快马加鞭送了一份厚礼给郭家,今上和皇后娘娘更是传下消息,郭家有什么要求尽管提,一定要记得办得风光。

表面看起来是郭家得今上恩宠,可明眼人心里清楚得很,这是安凰郡主从重锦寺回来参加的第一场宴席,分量之重,不言而喻。

那天郭家门口车水马龙,热闹极了,可一切都井然有序,郭大夫人一直候在门口,亲眼瞧着,以免出什么岔子。

一顶绣着凤鸾的淡粉色香帐停在郭家门口,后面浩浩荡荡的跟了十二个侍女,郭淮夫人温娴瞧见,立刻迎了上来,带着郭家女眷上下跪在香帐前,低头高呼道:“妾身温娴参见华慧长公主,安凰郡主。”

只见一个身穿金丝织就的如意云纹段裙的贵气女子缓步从香帐下来,头上的步摇随风轻轻摇晃,却一点声音没有,步伐雍容,腰段柔软,气质中蕴含华贵,不是华慧长公主又是谁?

南阳扶着身边侍女的手,下车后却转身回去等着,一只细软的手从层层帷帐里伸出来,握住了长公主的手,这是个未及笄的姑娘,一袭天蓝色锦衣裹身,梳着双环髻,未施粉黛,但倾城之姿已初见端倪,端的是个唇红齿白的美人坯子。她下车极轻柔,慢慢地落步到地上,对着温娴等人也福了福身。

华慧长公主满意的点点头,轻启朱唇:“都平身吧,温家姐姐不必如此多礼。”

温娴笑着说:“长公主和郡主到此,真是令此地蓬荜生辉了。”边说边侧身迎南阳进去,其余郭家女眷都低着头跟在三人身后,只有几个稍微大胆点的敢抬头瞧瞧这养在重锦寺十一年的郡主的身姿。

“郡主果真有天人之姿,竟不像是才从重锦寺回来,反而像是一直养在长公主身边的呢。”温娴笑着夸道,专挑长公主最在意的地方说,南阳听此笑意更加浓厚。

洛宁脸上神情不变,心里却腹诽:这句话我总觉得从哪里听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