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证人常丰(1 / 1)
“我看国公才是真的放肆,陛下怎么做还不需要国公来左右,若是陛下真的要杀小臣,小臣绝不会有任何怨言,这就是所谓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倒是国公大人,非但包庇刺杀小臣的凶手,还要诬陷小臣,这是寓意何为?”
孙羽再度抢先,还不畏惧庞四海的强势,一番话说下来,倒是让庞四海陷入了反叛的队列当中。
“狗奴才,你又有什么证据证明太尉是刺杀你的凶手主使?单凭一些信件?荒谬至极!”庞四海紧咬着牙关,显然是气的不轻。
但是他也不敢继续在刚才的话题上讨论下去,而是转变了思路,直接推翻了孙羽拿出来的证据。
孙羽目光闪烁,嘴角突然勾起一抹笑容:“证据我倒是没有,不过证人倒是有一个。”
“证人?”庞四海眉头轻蹙起来,其他人也都是摆出了一副看好戏的模样。
今天要真是把马季给推翻了,那才是真的热闹。
“不错,小臣的证人就是中尉常丰常大人!”孙羽伸出手指向了不远处的常丰。
这突然的点名,让常丰都有些措手不及,可随着众人的目光望来,他的脸色如同吃了翔一样难看。
他自己都懵了,这件事和他有什么关系,孙羽还说他是证人,他是个毛线的证人,自从上次事情之后,就一直在府中带着,连门都不敢出,为的就是怕卷入这场纷争当中。
结果呢,孙羽一句话就把他给炸了出来。
“常大人,你知道马季就是刺杀孙总管的凶手主使?”庞四海阴冷着脸,对着不远处的常丰询问起来。
这让常丰的身体僵硬,他也不敢得罪庞四海啊,更不想参与进来,可正当他要拒绝的时候,孙羽又一次的开口:“常大人,你不用怕,今日有陛下为你做主,只要你说出刺杀我的背后主使,可以保证你不会有任何的事情,如若不说的话,可能下一次就是你也说不定呢。”
孙羽这是在提醒常丰好好说话,他手里掌握的可不仅仅是马季的证据,还有他的,但是这次孙羽只是点出了马季,并没有说他有什么过错,证明是在给他机会,至于能不能把握住,那就要看他自己了。
“我......”常丰作为一个官场的老混子,当然也清楚孙羽话中的意思,现在的他要在庞四海和孙羽之间选择一个,一时间开始犹豫了起来。
“常大人,如果你知道些什么的话,大可放心的说出来,本王和陛下,都会为你做主!”寿王爷在这时对着常丰说道。
常丰听到这话,顿时底气足了不少,不管怎么说他背后支持的人就是寿王爷,现如今寿王爷也愿意让自己作为证人,那自己就是证人。
看没看到不重要,只要他说是那就是了。
“刺杀孙总管的幕后指使,的确就是太尉马大人!”常丰深吸一口气,对着众人说道。
“什么!”众人皆是惊呼,庞四海的脸色更加阴沉,倒是站在旁边的马季,面如死灰,一点想要为自己辩驳的意思都没有,仿佛已经要认罪了。
孙羽轻轻一笑,对于这个结果他早就预料到了:“庞国公,现如今人证物证齐全,您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庞四海瞪了孙羽一眼,语气非常不和善:“既然都已经调查清楚,那本国公也就没有调查的必要了。”
说罢,便是转身退了回去,脸色阴沉,一句话都不说。
李若薇美目中闪烁出光亮,这还是她第一次在朝堂之上,压制了庞四海,更是铲除了庞四海在朝中最大的眼睛。
“来人,把马季压入狱部,去掉官服,没收一切家产充公国库,至于太尉府等人,罪不至死,流放西南地区。”李若薇宣布了对马季的处罚。
噗通,马季直接跪在了地上,老泪纵横:“多谢陛下!”
这要是其他官员,怎么说也得株连九族,家眷更是无一人可以生还,可现在李若薇只是要杀他,而放过了他的家眷。
虽说是流放西南,但那里好歹是他们的老家,回去之后,倒也不至于无依无靠,说不定还能安然度过余生。
周卫尉在这时带这禁卫军走了进来,把马季带了下去。
等到他们离开之后,众人一阵唏嘘,这太尉马季,堂堂一品大员就这么落幕了。
寿王爷的脸上却是露出得意的表情,对着李若薇拜了下去:“陛下圣明。”
众多官员齐齐跟随:“陛下圣明。”
李若薇摆摆手:“皇叔,事情还没完呢,礼部尚书王世杰勾结嗜血堂,你认为怎么处理比较好?”
“啊?”寿王爷愣了,他还以为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没想到李若薇还是紧抓着不放:“这....陛下这件事的确还需要调查,不如再查查,确定之后再做惩戒?”
“不需要了,朕已经让人调查的清清楚楚,这些信件全部都是出自王世杰之手,他和嗜血堂的杀手联系密切,上次朕在校场遇袭,正是嗜血堂的杀手,皇叔这么维护他,难不成也和嗜血堂有什么关联?”
李若薇目光盯着寿王爷,一字一句的说道。
寿王爷脸色巨变:“陛下,本王和嗜血堂可没有任何的关联,我只是认为王大人在位期间尽职尽责,若是没有真凭实据的话,单靠这些信件,恐怕太过于随意。”
“这事简单,要想知道他是不是和嗜血堂的杀手勾结,只需要让在座的大学士当场鉴定笔迹即可。”庞四海在这时淡淡的说了一句。
他在朝中的人没了,自然也不会让寿王爷那边好受,绊倒一个礼部尚书,对寿王爷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庞国公此言正和朕意,诸位大学士还请你们当场鉴定王大人和这些信件的笔迹。”李若薇对着那些大学士说道。
几个上了年纪的人走了出来,对着李若薇先是躬身,然后便是拿起信件和王世杰平日里的奏折笔迹进行对比,他们看了一会儿,又议论了好一会儿,这才作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