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自西边高原而来(1 / 1)
沈家的生意和作坊还在按部就班的持续着一片欣欣向荣,毕竟发现这个苗头的普通百姓还真没有几个,那些底层的官员更是只要没人告状就能轻轻松松有一天的享受着。
整个范围内都在维持着一层不知危险临近的祥和假象。
沈平西那一日的离去,不知道去了哪里,一天一夜之后才回到了南河村的家中,同行的还带回来一位年岁和他差不多的年轻人。
此人二十五岁上下,一身低调的深色衣衫,长得文质彬彬的,和高大威猛的沈平西站在一起,有种女扮男装的既视感。
要不是温暖对自家相公有信心,都要以为这是准备小三上位,前来拜见大姐的节奏。
来人见到沈家众人之后,很谦虚的以小弟自居,和丘殇平那样称呼温暖为嫂嫂,大小王氏都是婶婶,举手抬足间都透出一股贵气,和自幼养成的良好教养。
但是提及这人的身份,沈平西连对媳妇的解释都只是一语带过,说他在附近做个小官,这种时候巧遇正好一起过来,想要实地看看这边的虫灾发展情况和旱灾对农作物的影响。
忙乎着给客人张罗饭食的时候,温暖凑近沈平西,在他旁边撇了下嘴,“小西西,还想瞒我,那位叫罗炳钦的根本就不是咱们附近的小官,京官来的吧,说话的口音都像那边的调调。”
沈平西倒是没有否认,只是打趣的逗媳妇,“说的你好像听过京都那边的口音一样,你相公我可像是京官?”
温暖依旧保持自己敏锐第六感察觉出来的第一直觉,并确信没错。
转身走开一边,“你就是个军队出来的大老粗,一口的西北音,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逃兵役的傻大头呢!”
温暖这话说的还真是形象,因为沈平西本身就是西北那边的人,之后辗转到了京都,随后在军营也始终是在西北边军,倒是丘殇平才是一口纯正的京都片子口音。
温暖问起出去有些时候的丘殇平,“平西,你进城有没有殇平的消息,他那边应该也能看到一些情况,不知道嫩江那边现在是个什么样子。”
“刘掌柜正好从那个徽州府那边回来,现在就在汇丰,殇平这一两天也会回来,毕竟那边就算想要动工,殇平也会叫之前的那些工人前去,咱们商铺的样式他们最心知肚明,省心很多。”
从这天开始,沈家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小圈子,温暖鲜少会到后面的作坊里面,像平常那样走走看看,顺便尝一下他们成品的味道等等。
而是和沈平西,温良,还有那位外来的罗炳钦几个人聚在书房里面商商量量,有时候会到外面的农田那边转悠,大日天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沈家也有多少田地种植了粮食。
几天后,黑了一个色号的丘殇平也来到了南河村,加入了这个小组之中,也带回来了外面的消息。
“嫂嫂,事情确实不太好,这次我这么急回来也是想和你说说这件事,我觉得蝗灾已经基本成型,从咱们这边朝南,我在嫩江流域的各个码头城镇上面看了铺面和市井上大概情况,就朝着东面去了,东面的情况还好,虽然也是有段时间雨水不勤,好在紧邻嫩江,旱情倒是没有大碍。”
“朝西面去的时候,越走情况越不理想,不少的地方已经出现了小批量的蝗灾,只是数目还不是很多,庄稼受损程度不严重,只是小范围的减产,还没有到颗粒无收的情况。”
书房里面温暖平时写写画画的大书桌已经搬到了屋子的正中央,椅子为分散的放在桌子周围,俨然成了一个大型的会议室的状态,上面是一张打开的舆图。
这是沈平西和罗炳钦带来的大梁全国舆图,在没有普遍印刷术的现在,这幅舆图显得格外珍贵。
但温暖依旧在上面用一支染红的竹签,标明了汇丰城所在的位置上。
听完丘殇平说的话,温暖再次走到了这副舆图面前,在上面按照丘殇平带来的消息,分别插上了一些黑色的竹签,和绿色的竹签表示当地现在收到虫害的情况。
“你们看看,现在就以淮南道而言,和咱们处在一条线上的嫩江流域临滨城周围已经出现了虫害,那是因为他周围没有高山地势平坦,蝗虫们可以毫无抵挡的到达这里,享受它们的饕餮盛宴,继而产卵繁殖。”
“而咱们这边只要在西边有高山的地段,我觉得和咱们这里的情况相差无几,只是因为天气炎热干旱,本地的蝗虫开始出土且大规模的开始繁殖和聚集。”
沈平西看着温暖小手在舆图上面快速的点指,心中赞同,媳妇说的很有道理,现在西边的那些地方几乎已经开始受灾,面积几乎就是半个大梁国的程度。
人们也许注意到,却不会想到真的灾情完全爆发起来,会是怎样的灾难,也许都会以为,蝗虫走了就不会再回去,哪有那样的好事。
罗炳钦神情里面都是严肃,这些天他在这里看到的一切实在是超出想象,大梁都已经这般了,京都那边居然什么消息都没有收到?
他忍不住抬头环视这个放进里面的所有人一眼,要不是他们,自己恐怕也和那些人一样,依旧沉迷在一片安乐祥和之中,根本不知道命运的大刀已经架到了脖颈之上!
丘殇平对这件事情很是不解,好奇的问道,“嫂嫂,这蝗虫是怎么来的,天气都旱成这样,西边地势高,水源分布有限,这些虫子难道不会渴死么?”
他心里想着,就这么热的天,这些虫子飞了那么远,不是晒死,就应该已经累死了的,怎么还能成了灾?
可是眼前摆着的一切又叫他不得不相信,这就是事实,大梁国开国以来严重的蝗灾只有一次,但是现在居然又要开始了么?
这个消息叫人的心情低落,忍不住发愁,他们在场的这些人,愁的不是吃喝,也不是金钱,而是这样的年景放在谁身上都不乐见,太平盛世才是民心所向,这一条永远不会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