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意外连连(1 / 2)

加入书签

荀爽的死,让整个邺城愤怒不已,整个大军开始了调动,送信的骑士几乎一直都在进出洛阳,表明邺城已经开始进入了战争的准备阶段,刘辩干脆把主持大局的任务交给了卢植和郭嘉,反正大格调已经确定,那些细节,这一老一少能考虑到的,自己全力配合就是。

没有人反对刘辩的意见,毕竟刘辩没有去声色犬马,而是在关注着袁绍,袁绍离开小沛后竟然呆在山阳郡不动,始终没有回到东郡;从地理位置来说,袁绍在豫州等地的举动现在对邺城的威胁更大。

青州和青铜司的两份分析报告交给刘辩的时候,天色已经有些暗了下来,陈宫和诸葛瑾大眼瞪小眼地坐在一边,陈宫不明白刘辩为什么把诸葛瑾这个刚出道的年轻人找来?不过陈宫也知道,诸葛瑾身上肯定有值得自己注意的东西,刘辩根本就不是一个没有眼光的老板。

当然陈宫心里也是有气,自己身为谋主,长安的大动作竟然参与不进去,在这里为一个潜在危险的袁绍空费心思,陈宫表情有些不耐烦地说:“皇上啊!长安能不能用别的手段,不动用太多的军队,说实话,袁绍的举动很可疑。”

陈宫只要把话说完,已经散去一半的怒气;刘辩看了一眼身边的诸葛瑾道:“可疑只是一种猜测,我们要等证据;我来说说另一种猜测,就是袁绍在等待一个信号,然后采取行动。从山阳郡的位置来说,只有泰山郡和下邳国,袁绍不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因此要有接应,而在下邳国,能够接应袁绍的人太多,曹豹、曹宏、许耽等等。”

刘辩的心情不好,说话也带着讽刺,但是语气显得比陈宫牛气多了,直接点出了自己的怀疑对象;陈宫的兴致一下子就上来了,猛地一拍大腿说:“皇上,要是你怀疑,何不把这些人拿下,或者调走。”

诸葛瑾木讷了片刻说:“不可,那就是在刺激他们作乱,正好遂了袁绍的心意;袁绍在山阳郡、彭城国和沛国,调兵遣将要比曹操快,目前只能提醒曹操、荀攸早作准备。”

陈宫愣住了,诸葛瑾的建议确实比自己的想法妥当,看来一个人是不能在激动的时候用谋,往往有些偏执;陈宫不想在一个后辈面前丢脸,一翻白眼说道:“那也不能干看着,刘繇不是在和袁术大战吗?可以让许耽出任丹阳太守,前去助袁术一臂之力。”

刘繇还是有些本事的,到了扬州以后,改变了原来扬州刺史陈温的布置,直接把大军撤往江南,不知道如何说服了孙坚的小舅子吴景,在曲阿得以立足,与江北的袁术对抗。

刘辩冷冷道:“刘繇这是在给自己埋下祸根,我们不能参与那场大战,诸葛瑾,我给你一个任务,你去一趟徐州,名义上是统计徐州的人口,实际上是与陈登、王朗谈生意,主要是看一下他们对孙坚家人和刘繇的态度。”

刘辩说话的语气很酷,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陈宫不难猜出,刘辩是在准备日后江东的布局;陈宫若有所思地说:“皇上,难道在扬州还会出现第三个人物?”

“不是可能,而是肯定。”刘辩没打算一次把话全部说完,有些事说穿了就不值钱了,刘辩也想看看孙策是不是真的那么厉害;刘辩装作不在乎地说道:“现在看袁术是不是能打下庐江郡,要是袁术在一年内攻占庐江郡,扬州就是他的;否则,到时候真的很难说,我们就是想增援,隔着袁绍,也是鞭长莫及。”

汉灵帝时期,庐江太守陆康击破了黄穰叛军后,汉灵帝表彰了陆康的功绩,封陆康之孙陆尚为郎中;随后庐江郡就变成了陆康的地盘,刘协称帝后,陆康冒险派遣孝廉去洛阳觐见,被刘协加封忠义将军,也是刘繇在扬州最重要的一个盟友,根据南方传来的消息,袁术军的进展很缓慢。

陈宫意识到了刘辩在担心什么,袁术在刘繇与陆康的夹击下,虽然占优优势,但是进展不会很快;而在袁术北面的袁绍随时能南下寿春,要是没有广陵的陈登与陈国的刘宠,袁术的处境可谓恶劣到家。陈宫双眼发直道:“皇上是认定了……袁绍会背叛我们?”

陈宫确实不敢在这个问题上质疑刘辩,前面的几件事证明,刘辩的战略眼光几乎不亚于手下几个谋主;刘辩无奈道:“我也不希望这样,但是我输不起……只能未雨绸缪,把事情往坏里想。”

陈宫已经熟悉了刘辩的性格,真要是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刘辩一般都是沉默不语;而像眼前这样表现出一副无奈,实际上只是刘辩故作低调,刘辩心里已经确定他自己说的每一个字。陈宫严肃地说:“皇上放心,臣这就开始做准备。”

一天后,长安那边跟着传来消息,汉献帝同意了王允的建议,吕布任职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与王允同掌朝政震慑长安,皇甫嵩与李肃分头出击,皇甫嵩顺利打下郿坞,皇杀了董卓的侄子董璜和董家满门,董卓手下的中郎将段煨、徐荣、胡轸、长史刘艾都投效了刘协。

只有董卓的大女婿牛辅还在河东不肯投降,聚拢了十几万董卓的旧部,与长安对峙;李肃在河东,不出意外地被牛辅击败。只是世道险恶,外人看不清楚的地方太多,牛辅就在获胜的当夜,被心腹大将胡赤儿暗杀,等李傕等人察觉,胡赤儿已经带着牛辅的人头去了长安。

胡赤儿在半路上遇到李蒙,只说自己不想附逆,所以杀了牛辅报效朝廷;打死李蒙也不会相信胡赤儿的话,但李蒙什么也没说,甚至都没有抢功的念头,直接派出两百骑兵护送胡赤儿去见吕布。

看见牛辅人头,录尚书事、司徒王允大喜,在大殿上对群臣说:“本来,董卓的那些部下是身不由己,跟随董卓嘛,不得已听从董卓差遣犯错。现在如果突然赦免他们,恐怕反而使他们猜疑恐惧,以为是朝廷的缓兵之计,所以,赦免他们无罪不是上策,还不如让他们承受惩罚。”

群臣大为意外,董卓的嫡系部队战斗力强,而且对董卓最忠心;董卓死后,如何处置河东的大军,是关系王允本人和朝廷的大事。这个问题从董卓死就开始讨论,吕布的意见是把董卓的财物赏赐公卿将校,来收拢人心,王允不准;但是赦免西凉、河东诸将已经形成了共识,可是牛辅一死,王允似乎就改变了态度。

尚书令丁宫对王允说:“现在邺城那边势大,我们要是逼得太紧,很容易引起兵变和混乱,让河东的人马倒向邺城。还不如任命皇甫嵩为河东太守,去安抚军心,对于那些将领既往不咎。”

王允坚决反对:“皇甫嵩去不去河东都没问题,但是留下李傕那些人绝对不行,李傕、郭汜那些人桀骜不驯,就算一时平静也只是表面上的假象,迟早会再次兴风作浪,还是解散他们的兵权稳妥。”

抱病上朝的司空刘弘无奈地说:“王允,邺城那边迟早要有行动,既然你决心这么大,你还是说说你全部的打算吧。”

王允说出了与吕布商议好的方案:“宋翼为左冯翊,王宏为右扶风,皇甫嵩为凉州牧,朱儁为河东太守,中郎将袁闳驻扎在渑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吕布为各路大军的总策应,中郎将徐荣等人协助吕布。李肃,你告诉我,你是不是邺城那个神出鬼没的干将,这次故意打了一个败仗?”

刘弘、丁宫等人这才明白王允为什么不同意皇甫嵩去河东,看来是双方有所协议,皇甫嵩的地盘在凉州,王允自然不会同意皇甫嵩染指河东;可是朱儁和西凉、河东军从无交集,能否压制住那些人才是问题。不过王允、吕布、皇甫嵩都是强硬之辈,刘弘等人晓得自己的话语权不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