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从此开始了仕途之路(2 / 2)

加入书签

……

第二天上午,梁海涛就随刘长远下乡调研。第一站就是自己熟悉的宁境公社,计划用一周的时间,对宁境公社的三个贫困生产队进行实地调研,其中包括明阳生产队。

随行的有县委常委秘书长董欣和、县委办公室主任岳云鹏。

从唐宁县委到宁境公社的路上,刘长远问梁海涛:“海涛,第一天上任,我想听听你当知青三年来的真实感受。”

“刘书记,您是想听所有的感受,还是想听对某一个方面的感受?”

“不做内容限定,你想到哪儿就说到哪。”

“那好!如果有说不对的地方,请刘书记批评指教!”

梁海涛知道,刘长远这是在考他。

通过从去年到今年的三次接触,梁海涛发现刘长远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心中有老百姓、而且是实干型的领导,他是想通过这样一个话题,深入了解自己对当前一个时期某些问题的看法。

“上山下乡运动,使得每一位来自城市的青年学生,学会了冷静地、较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了解华夏的国情,尤其是华夏农村的实际情况。

他们亲眼看到、并亲身体会到,华夏的城乡差别是多么巨大,地域间发展是多么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多么贫穷,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的极大反差。

在一踏上这块贫瘠土地的时候,他们曾经都从心里和实际行动中立志,要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改变农村的落后现状,缩小三大差别,并确确实实为此抛洒了自己的汗水和泪水。

但是,在艰苦奋斗的过程中,很多人逐渐清醒认识到了一个现实,那就是:要彻底改变华夏农村贫困面貌,并不是靠着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重复着祖祖辈辈的农耕作业方式就能实现的,并不是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共苦就能实现的。

这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是一个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观念转变的漫长过程,是一个传统农耕思维向时代发展思维改变的痛苦过程。

值得庆幸的是,这么多年来,这一代中的绝大多数人,对当时那个年代的一些失误,始终都能予以理解和包容。

绝大部分脱去学生装走进农村的知青,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实践中逐渐摆脱了学生气、书生气,聪明起来、懂事起来、深沉起来了。

在三大实践活动中,增长了见识、练就了本领、认识了社会、学会了思考。

在从农民乡亲们那儿学到了勤劳、纯朴、智慧、韧性和忍性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不甘落后、不甘沉沦、奋发进取的人生信念,培养起了我们体察国情、民情,关切民族命运,期盼华夏稳步发展的政治品格,以及对华夏政治变迁的特殊感受。

曾经在华夏大地上所发生一切,并没有使这些人因此而淡薄政治,而是以一种更深沉的目光去观察华夏的政治。

其实,我觉得,人们不必刻意地把上山下乡与政治背景连起来看,而更应该把它看成是在自己人生道路的一个起点,而人生道路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如果能这样看待问题,对当时身边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就都好理解了,也许会给予更多的谅解、包容,甚至感恩。”

……

“海涛,你的一番感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你们这一代人中的大多数人,之所以能够站在一个正确的立场看待国情,看待问题,因为你们了解国情、了解民情,了解华夏的政治和民族命运。

如果能调动每一位上山下乡的知青,为华夏新农村的建设发挥作用,这将会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

如果各方面的政策和条件能跟得上,在不远的将来,缩小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差别,实现华夏农村的繁荣并不是天方夜谭。”

“刘书记,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太难,但要实现您所说的这两个目标,道路交通、教育事业、医疗水平这三者是关键,否则很难吸引人才,更留不住人才。

我在坪乡之所以要从竹器厂开始,就是想首先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打造一个有自己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用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当地交通、教育、医疗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坚持伟人所说的自力更生的方针,而不能依靠着向国家和政府伸手要钱。”

“这个想法和思路是对的,你对这次下乡有没有明确的思路?”

“有!我的初步思路就是寻找、发现和挖掘当地的资源,思考、分析、找出如何开发、利用资源的办法。如果可行的话,我建议从坪乡知青农场中抽调有工作经验的人,参与到脱贫项目实施和落地的过程中。

就像我们在坪乡竹器厂的项目一样,借助每一个项目,带动和培养出一批当地生产队的人才,这才是长久之计。”

“这个想法很好!今天午饭后,我们就从距离坪乡最近的明阳生产队开始!“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