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妥协二(2 / 2)

加入书签

“行了行了,我给你一万贯修孔庙。”

“老夫觉得王徽可领尚书令。不过修缮孔庙至少也要五万贯,况且此时正是多事之秋,忠武军节度使曹汾不如杜审权啊。”

不过这都什么和什么啊。

如果是一般人这么说,李佾恐怕会这么想,但是萧仿这么说,他就得仔细琢磨琢磨了。

思考了半天才琢磨出味儿来。

首先杜审权在去年未经召见进长安宫门外求见这算是投诚了,李佾的当时面对杜审权治下百姓减少的困境也没说什么,但肯定要给他个交代的。

李佾原本的意思是在他死前给个追封,士族嘛,都喜欢这个,这叫封妻荫子。虽然爵位已经是襄阳郡公不能再封,但可以加什么太子太师、太傅或者太保。虽然李佾才十三岁,太子治病的哪年才出现呢,但是只要有这个名分在,以后杜家就能借这个名分亲近。名分这东西有时候大如天的。

首先确认一点,萧仿同意卸任尚书令。

本来是自己好心好意让老人家养老,结果还被拿捏了一下。

其次确认萧仿知道杜审权作为第一个来求见,而且是主动给自己递了一把能砍他脑袋的罪名的屠刀。而古代的文人最注重自己的名声,其次是家族的世代传承。

想到这里看向小叶子:“杜节度使子嗣。”

“长子杜让能,三十四岁,去年中的进士。次子杜彦林三十岁,三子杜弘徽二十八岁,据说都是文采斐然。”

“调任杜审权为忠武军节度使,调任原忠武军节度使曹汾入京,杜让能为中书舍人。”

“是。”

转头看向萧仿:“老人家省点心,别整天算计这个算计那个。”

杜审权,京兆杜氏,太宗年间宰相杜如晦六世孙,杜让能就是七世孙。

又是给钱修孔庙,又是提拔士族,自己的初衷呢?

自己可是要和士族对着干的,要激化矛盾的。让老家伙这一说,好像是在给士族妥协了。

但是杜审权第一个投诚不得不给个交代。

尚书令不是说随便拽个人往那把椅子上一按就能办事的。

卧槽,想办点事真的难啊,不知不觉就妥协了?

这老家伙真厉害!

“老朽行将就木,这不是图个省心嘛,怎么到陛下金口玉言就成了好算计了?”萧仿一脸委屈,“这不是还有河中节度使嘛。陛下可以斟酌人选。”

杜审权调任,其子升官,有这些能缓和士族矛盾。

皇帝得了河中节度使掌握了军权,而且还对率先投诚的杜氏父子有了交代,你好我好大家好,多好的事儿啊,怎么能说我算计呢!

节度使的事情还真得仔细考量。

李佾本意是要取消节度使的,但黄巢起事后如果没有人配合恐怕会玩完。

历史上黄巢南征北战折腾了好多年,最后还是死翘翘,结果还让各地节度使做大,彻底葬送了大唐朝。

李佾控制了黄巢,也暗中支持他造反,目的是清洗大唐顽疾。所以不能打好多年,更不可能让朝廷威严荡然无存,所以这就需要有人配合,而配合的人选是各地节度使。

节度使掌握军政大权,而且真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己安排黄巢打南边,让南边的节度使别堵截,这要是遇到不听话的节度使,没准就把黄巢坑死了。

黄巢死了无所谓,自己找谁造反去啊,找谁背这么大黑锅啊!

“节度使的人选朕再考虑考虑。嗯,现在开始朕就不出宫了,有什么事让他们来拜见即可。”

这个节度使的人选不好定,必须要一个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但手头没人,只能放开宫禁看看谁来求见,挑选一个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