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寒门子弟(1 / 2)
随着天色的渐晚,贺友臣父女二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熊氏镖局。
从二人的脸色上来看,今天下午进行的似乎不是特别的顺利。
“没想到,这才两年,这大部分的人都被换了个干净!这秦家背后的势力可不得了!”
“是啊!但也不排除有别的势力也在运作。”
本文首发站点为:塔读app,欢迎下载app免费。
“不过,今天还是有一个比较好的消息。那就是掌管粮引的官员,好像还是之前的宋侍郎,这是圣上的人。”
这应该是父女二人打探到的最好的消息了。
“今天早点休息吧,我们明天再去拜会一些小鬼。”
贺友臣不断的带着贺欣怡在汴京城四处拜访,在金钱和礼品的攻势下,许多老相识与贺友臣重新活络了起来。
美中不足的是,许多老相识都被调离了原来的岗位,通过了解得知,现在粮食这一块牢牢地把握在了传统派手上。
还有一些人是被莫名其妙提拔上来的,这些人既不属于圣上的人,也不属于传统势力。
所以这些人被怀疑是渝州秦家的那股势力,可无论谁来调查,都查不到太多的信息。
这些人从履历上来看都很正常,都是通过科考进入的官场,而且来自五湖四海,进入官场后,并没有与任何势力进行站队。
而是凭借着他们高超的个人能力,一步一步的走到了今天。
要说他们的唯一共同点,那就是这些人全部出自寒门。
原文来自于塔读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app。
所谓的寒门,是指没落的有钱人后代,这些人祖上要么是当官的,要么是做生意的,都十分有钱。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家族没落了,直到后代又重新考取了功名。
这也是这些人为什么能力很强的原因之一,没落的寒门比不上现如今的勋贵,但比一般的老百姓要强很多。
各家有各家的底蕴,这些寒门子弟一直在等待机会,重新将家族振兴。
大宋因为重武轻文,所以愿意做文官的优秀人才比较少,正是因为文官人才的饿缺失,才会让这些寒门子弟突显出来。请下载app最新内容
根本用不上任何势力保举,大宋每年都有官员考核,所有的考核资料都会递送达吏部。
这些寒门子弟因为能力突出,被吏部的官员注意到了,而且每次保守派和圣上进行争斗时,都会有不少的位置出现空缺。
为了平衡双方势力,圣上和保守派也会允许吏部自行选拔一些寒门子弟。
久而久之,这些寒门子弟的机会越来越多,也成为了朝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势力。
一开始圣上和保守派还在担心,这些寒门子弟会不会抱团,结果几次试探之后,发现这些人一点反应都没有。
逐渐的,所有人对这些寒门子弟放松了警惕。
这也使得寒门子弟有机会做到比较高的位置,最大的官就是在农业司管理调拨粮食的于侍郎。
于侍郎之所以能做到这个位置,也是因为他祖上在盛唐,就是管理皇家粮仓和调拨粮食的。
于侍郎也是从广东路做了三年知州,而后又升任布政使后,再调任到汴京的,广东路地处大宋的最南边,靠着大海,雨季多,丛林多。
灾害也多,小灾年年有,大灾三五年来一次。
于侍郎在做知州的时候,政绩就比较突出,羊州在他的治理下,小灾几乎没有,大灾也因为准备充分,是难民最少的州府。
而后升任了广东路布政使之后,更是励精图治,把灾情控制到了最低,对于粮食的储存和调拨,他做的非常好。
只要是哪里受灾了,无论大小,救灾粮会第一时间运到当地,避免了流民的出现。
为了储存更多的粮食,他规定所有的一等粮全部兑换成二等粮,这样整个广东路地区的粮食储备异常的丰富。
灾害因为当时的科技能力,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自从他上任后,没有因为受灾饿死过一个人。
原文来自于塔读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app。
各州府之间也没有出现任何流民。
在当时还是于布政使的治理下,广东路没有问朝廷要过一粒赈灾粮。
由于突出的政绩,他在考核的时候被吏部尚书看到了,直接调到了农业司,负责皇家粮仓的管理,并负责全国粮食的调拨。
保守派和圣上都试图拉拢过他,但都被于侍郎婉言拒绝了。
贺友臣既然想重振贺家,以后肯定也是要继续走粮食这条道路,既然于侍郎负责皇仓的管理,那日后免不了要和他打交道。
贺友臣也是通过宋侍郎的引荐,见到了于侍郎。
同样的,于侍郎拒绝了贺友臣的任何金钱和礼物,并且强调了原则,如果贺友臣再有这样的行为。
贺家也就别想着东山再起了。
碰了一鼻子灰的贺友臣,带着贺欣怡又是回到了镖局,把这些天的情况整理成了书信,快马送到了秦长义手上。
当信件到达泸州的时候,秦长义恰好不在。
塔读app,完全开源免费的网文网站
因为长义快餐店已经全部开业了,为了进行调研,秦长义这些日子一天都没休息过。
所有的州府,他都要挨个的跑一遍,贺友臣的信到泸州时,他连川路地区都没有跑完。
但也是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些农妇在学院培训时,所有的食物都是不计成本的,浪费就浪费了。
这个习惯竟然带到了快餐店,很多食材不是买多了,就是做多了,造成了非常大的浪费。
从钱来说,这些食材不值多少钱,但是这种行为非常的不好。
自从他看到收泔水的人,一脸心疼的看着这些被倒掉的食物时,秦长义就知道事态的严重性了。
秦长义当即找来纸笔,写了一首《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