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章 宣室问对(十三)(1 / 2)

加入书签

“汉立国近五十载,历经高祖,惠帝,高后,文帝,共有丞相十一人,除吕氏外戚窃据相位一年外,历任者皆开国功臣及其子孙。”

以前刘启只是认识不深刻,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莽着头猛干。如今被杨玉点醒,戳破了相权的真相,残酷的事实摆在面前。

刘启终于认清现实了,也彻底明白了杨玉意思——相权动不得。也别再想任人为御史大夫来妄图窃取丞相之位,无论是晁错,还是他杨玉。

相权事关功勋集团的根基,想动就要面对与功勋集团全面对抗,鱼死网破的风险。

如此说来,他登基这三年全做错了,沦为如今境地还真是咎由自取。

“难道朕就什么也别做,什么也不能做吗?”刘启双眼通红,恨声吼道,已然有些失态。

一时间,刘启变得极为颓丧,面容灰败,眼中充斥着失望与沮丧。

当了二十多年安稳太子,一直顺风顺水的人,一经失败受到的打击会更大。

杨玉松口气,看的出刘启心中虽不甘,但想必已经打消了认命自己为御史大夫的念头。还是那句话,杨玉不想冲锋陷阵,充当马前卒,尤其功勋集团势力如此强大,几乎把持了三公九卿,掌握军队的情况下。

晁错有些呆滞,他自诩政务娴熟,又贯穿文帝时代,隐秘更是知道不少,可是却从未将汉立国以来所有之事串联起来整合成一个集体,通盘考虑。

打压彻侯勋贵,削藩诸侯一直是他平生信念,他也一直朝此目标不懈努力,可是他却忽视了勋贵们背后隐藏如此重大的根由。

晁错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少了深思熟虑,太轻敌了?

答案是肯定的。

晁错不怕错,可是陷天子于险境就难以宽恕了。

杨玉看了眼同样深受打击的晁错,暗道,历史上此君就是充当马前卒的反面例子,不可学他。

殿中一时落针可闻,如果负面情绪可见,一定将众人重重包围。

杨玉是专门来打击刘启的吗?

当然不是,他是来解决问题,向刘启推销自己的,刚才不过用了点小手段,欲扬先抑而已。

毕竟对方越是失望,等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柳暗花明之际,产生的效果才会越好。自己要做拯救刘启于溺水的那根稻草。

“陛下无需丧气。”杨玉淡淡说了一句。

刘启抬起头来,眼中涌现一丝希望,见杨玉神情笃定,丝毫未见慌乱,眼中的希望越来越浓。对,中方先生一定有办法的,一定有解决困境与眼下危机的计策。

“请先生教我。”刘启郑重下拜,双手交叠于身前,额头加于上。

“臣不敢。”杨玉还拜,将刘启扶起后,缓缓开口。

“敢问陛下,丞相灌婴卒后,接任丞相者谁人?”

刘启一愣,晁错也一时没反应过来,实在杨玉的思维太跳脱了,话语无连续性,让人思绪一时无法跟上。

“文帝四年,丞相灌婴卒,北平侯张苍为丞相。”周仁突然开口道。

杨玉讶然,不由看去。

在他印象中,自从来到这宣室殿,这位郎中令几乎就没开口过,其虽一直站在刘启身后,却不惹人注意,让人几乎忘了此人存在。

没想到此时竟开口了。

周仁也不知为何,竟鬼使神差的突然开口,也许是为对方的博识谋略所折吧。他微微欠身,杨玉点头回以致意。

郎中令乃皇帝亲信,可以说是陪伴皇帝时间最长的人。一如秦始皇时的赵高,文帝时的宋昌,景帝时的周仁。

与对方交好,于杨玉有益无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